湾韵丨(2025年7月12日)

半边街

□ 尚红光

自古老街古巷都是两边房屋相连、中间过往行人车马、日日热热闹闹的市井气象,而只有一边房屋的街道,人称“半边街”,实属罕见。

千百年来,川西大邑的鹤鸣山下、斜江河畔,就有这样一条半边街远近闻名,街名也随之成为这方圆十里的地名了。

在四川方言里有个“幺店子”,所谓“幺店子”就是指路边小店。农村乡下,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途中,常有供行人休息、吃饭、住宿的路边小店叫“幺店子”,旧时人们都对此非常熟悉。幺店子的规模相比场镇要小得多,但小街上日用百货店、酒馆饭店、茶馆客栈应有尽有,不仅满足附近百姓的日常需求,还为来往的路人提供方便。半边街,就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幺店子的地方。

关于半边街之由来,在清乾隆《大邑县志·建置》街衢篇中,有“西乡有半边街”之记载;在解放后的新县志中,有“半边街在鹤鸣乡三丰村境内,相传是明代集市“,史料没有更多的记载。其实,半边街形成的年代非常久远,久远到没有人能够具体说得清楚。不过,从半边街的特殊地理位置来分析,不外乎是三种原因促成。

西出大邑晋原县城,经悦来古镇到半边街有三十里路程,再从半边街逆斜江河西去三元场十六七里,至太平场二十余里,或由此沿雾山河北去雾中山开化寺二十多里,无论西去还是北上,都得经由此地。过去外出游山玩水、走亲访友都是靠双脚步行,仅有极少数有钱人家或骑马或坐由两人抬的滑竿,那么从东、西、北三路来住的行人,到了半边街都得花半天时间,年龄大者则需要大半天时间,因此都需要在这里或短暂的歇脚、喝茶、吃饭或投宿过夜。

况且,崇山峻岭、地广人稀的斜源、雾中山两地盛产煤炭和茶棕竹木,这些山里特产都要运到坝区交易,以换取油盐粮米等日用品。于是,肩挑背负的当地人、马帮驮运的商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来于此,便形成了当初的街市。

山山相连、仙佛同源的鹤鸣山、雾中山,当属川蜀大地令人神往的“仙山”与“佛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沛国人张陵入蜀于鹤鸣山创立道教,这里就成为了道教发源地,一直被后人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雾中山为古佛弥陀的道场、佛教南传第一站,开化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仅晚于京城洛阳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六年。也就是说,从东汉那时起的两千年间,前往鹤鸣山朝圣、雾中山拜佛的四方来客和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两地香火经久不衰。那么,必经之地的半边街,无人不留下脚迹,包括道中高人马成子、张陵、张三丰,包括刘备、孟昶两位帝王,还有传说“安史之乱”逃亡西川的唐明皇李隆基。道教、佛教的兴盛,便带来了半边街的热闹非凡。

半边街仅有三四十间相连的街房、一箭之地的街道,是川西典型的幺店子。紧靠山脚、坐南朝北,正对斜江河之隔的道观以及斜江河、雾山河汇合而成的“鹤鸣双涧”景观,清澈流淌的两河水声和道观的暮鼓晨钟日日相闻。三五尺的街道至河岸足有二三十丈不规则的平地,完全有条件修建许多对称的街房,历史上却始终没有修建过一间街房,其中定有奥妙!

其奥妙就在于这里地处道教发源地,与厚重的道教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修建成普通对称的街道,实则破坏了与鹤鸣山道观山水自然景观,失去了自己的固有特色。因此保持半边街风貌,实则是道教“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最高境界的体现。

站在高高的天柱峰,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的鹤鸣山景区一览无余,群山怀抱中的半边街犹如下弦的月亮镶嵌在这里。三山两河合一江的山形地势,犹如一只向东展翅奋飞的偌大仙鹤,印证了鹤鸣山“山形似鹤、山中藏鹤”之说。山脚河谷的半边街,所处的位置恰好在仙鹤的右翅膀处,凸显出半边街为鹤鸣山核心景区的重要位置,加之这里千百年来的人文历史,可以说半边街确是不平凡的街了。

时光流逝、山河依旧,存在了两千年的半边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记忆深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成就一方风俗,当地人依然亲切地称这里为半边街,茶余饭后常常叙述着这里曾经的人和事,内心固守着那一份不解的乡愁。

□ 黄晓徐

小满

南风有意推时序, 繁雨无心引碧流。

翠叶高开山水阔, 黄梅低敛院园幽。

门楹欲缀明珠坠, 窗影余留瑶玉钩。

小满盈盈尤喜乐, 人生淡淡可忘忧。

芒种忙种

雨色绵绵连六月, 夏来芳草醉人间。

芙蕖香溢随波远, 枙子脂凝照客还。

放眼万花归节令, 入怀千絮转山关。

无聊莫叹时光老, 芒种书田哪有闲?

夏至

夏至光阴好, 南风暖绿桐。

闲听连夜雨, 倦看漫江红。

蝉悦过林木, 蛙声对碧空。

几家为稻麦, 年岁向忙中。

呵护           陈敢清 摄

架海的海

□ 黄俊怡

到架海看海并非心血来潮,身为古城人,固然有一份海的情怀。架海因近莲头村落,又临莲头岭,故有莲头海之名。架海位于城区的南隅,距城内约三十余里,开车半个小时可抵达。

路过架海,我忽然想起莲头是英子的村庄,我已多年没有见她。英子是我高中时代同届同学,我们颇聊得来,以前偶有联络,谈一些闲话,我们维系着一份朴素的友情。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不喜喧哗,我的世界变得很小,多少友谊纷纷凋零。路过英子的村庄,我对她多了一份念想,她是嫁得最远的,我不知道她当年怎么远走北国。每到冬天,看到她发朋友圈的照片大雪纷飞。雪花飘舞的内蒙古旗区,寒风萧瑟,不知道英子可曾惦念架海明媚的阳光?

早晨8点,我们一行人抵达莲头新建村吴书记家,跟吴家人打问英子的信息,没有想到英子是他姑。村里人论辈分,年纪相仿,辈分却不尽相同。这是我第一次到访英子的村庄,亦可说这次到访姗姗来迟。曾有过几回,她从北方飞回南方,我们约见面,因故几回未能成行。我们此次到访,趁英子堂哥永泰兄未回来前,我提出到架海那边去走一走。毕竟是盛夏,温度逾三十摄氏度,我们乘车过莲头岭的山道,再徒步,我认为,海是一部浩瀚的长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海边,才能真正感受到海的气韵。

架海堤岸近年来种植了大量木麻黄,我们叫马尾松,这是一种坚韧挺拔的树木,我童年生活过的村庄山上亦种植这种树,风吹雨打挡沙尘,这不正是我梦里的故乡树吗?岭南画派关山月《绿色长城》的素材取自电白海边木麻黄,使他这幅作品名震一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松木构成架海最牢固最美的海岸线。半生归来再看海,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欢欣,离开故乡多年,这海上的“马尾松”,何曾不是我前尘遗落在故乡的那抹梦影?

站在莲头岭山腰眺望山下这片海,不由感叹架海变化之大。海边建起了一条漫长的海堤,路面加宽了,道路变美观了,沙滩更白了,一路上看到清洁工在海边作业。那些摆摊的店面更有秩序了,海岸边建起了一排排民宿旅馆,不远处搭建有露营地,休闲区很是舒适。行走不远处,可以看到饭馆在营业,听说到了晚上海上灯火璀璨,夜市才正式拉开帷幕。电城素有美食之名,架海吸引着各地游客到来,他们来这里体验海上风情,感受这边的烟火人间。

看海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沿着莲头岭山道行走,往海的深处走去。这里靠南,是最佳的观海区。莲头岭的支脉像一条出海的蛟龙蜿蜒到海边,山与海连成一个片区。远眺北面,博贺湾大桥并不算远,眼前放鸡岛在海上探出头来,像嵌在海里的蓝宝石。放鸡岛在国内可谓赫赫有名,多少人来到这里,为它的胜景流连忘返。架海最南边的海岸边有数间饭馆,我找了一家离海最近的,与海对面而坐。没有赶上大潮,可见细浪一波波拍岸而来,微凉的海风扑面而来,最是一番惬意在。此时,酷暑已消散得没有了踪迹,不时可见到游客撑着太阳伞漫步在沙滩上。此刻的架海,静谧而美好。读架海的海,我深谙大海是一本人生之书,起有时,伏有时,沉静亦有时。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读它,又有谁能够真正参透?今天我再度与海相遇,我想问,是否再一次随风而起。我想,没有人能够轻而易举,不花一分力气便能从这里领略出海的奥妙。

我们进入了一种观海的状态,海水倒映的天空是蓝色的,蓝得晶莹,蓝得透彻,也蓝得纯粹。蓝色是架海给有缘人披上的一个梦。莲头村委吴书记说,他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放弃了在外发展的机会,他的心里装有大海的梦,憧憬把足下这片土地打造为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旅游生态景区。

中午时分,我们在一家名为“湾内小厨”的店内用餐,好客的友人用当地丰盛的美食招待我们。席间,英子托人给我捎来两罐牛大力酒。牛大力非人工种植,乃莲头岭野生,莲头水质甘洌,泡酒具有除湿的保健功用,遗憾我不善饮酒,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了这份情意。

架海,架起了广阔的天与地,也架起了我与莲头人的友谊,更架起了一场盛大的海上人间烟火。

观 云(组诗)

□ 九 三

我偏日日作新株

抓着什么不放呢

到底

你看这裂了片的天堂

包浆的青葡萄诗

被盘得破旧的博尔赫斯

世界更习惯抓取陈旧的营养

我偏日日作新株

扔掉了所有过去和以后

……以及此刻。

春末的傍晚

一边崭新

一边黯淡的蓝

我应该降落在何处

和孩子一样天真的我

我以为那些就是真的我

我的王土

此刻我和猫儿一样庄严

大虫正并立起双脚看着我

小虫侧躺着

她衣服上的蝴蝶结自然翘起

今天我有些累了

于是把左脚压在了右腿后面

靠起枕头 六点多

我躺了下来

写完这首诗我就准备睡了

此刻我不关心世界尽头

只关心我的王土

这里静悄悄。

海子

海子每个三月都会说春天

他从没见过这样崭新的

千奇百怪的 三月的我

那么我应以何种样貌示于你

应以草原的,沙漠的

稻谷田里的

车水马龙的

还是云间的

正襟危坐的

四仰八叉的

哦,你说你只要一句诗

那我应以春天的样貌

却非以枯萎和塌陷来见你

你要春天,我给你便是了

你要词语,我给你便是了

它们都是真实的

我可以用学者的语言向你描述

而我只想问

你真正想知道的是

并肩于枯萎和死亡的

一边塌陷一边重生的完整的我

还是一首诗

词语

他们令词语在嘴边乱坠

好像没什么意识

意识到词语

本身就是骗子

除非

观云

突然感到低落

也别分析为什么

像欣赏我的高兴那样

平静地观赏自己

一些云

自然而然地

经过或盖过一些云

这树花是我用七天才生出的

又一次地

把自己锁进书房

只打开窗帘

只留三厘米窗缝

只是不经意地瞥

只是很认真觉得

这一树花是我用了七天

才生出来的

好像这样

她就会凋谢得慢一些

日子好不费力地

突然寡淡起来

岭南风物酿诗行

□ 刘广大

窗外景物飞逝,心中却早已被“黄皮季·粤西行”浸染得微甜而期待。

首日踏入连滩镇兰寨古村落,青砖黛瓦间,仿佛时光在此悄然停驻。状元村匾额高悬,斑驳石阶默诉着耕读传家的厚重过往。每座老屋,每块砖石,皆是前人智慧与汗水凝结成的无字史书,先贤们“勤勉向学,求知笃行”的精神如深涧清泉,无声浸润着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心田。

翌日车行罗定,长岗坡渡槽如巨龙横卧山间,仰首瞻望,渠水如练蜿蜒于巍峨渡槽之上,俨然一部以石脊铁骨铸成的史诗,其气魄令人屏息。随后转入罗镜镇参观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故宅,旧物无声,却自有一股浩然正气。将军戎装像目光如炬,穿透岁月,提醒我们笔锋亦如剑锋,当有担当的千钧分量。下午在建城黄皮公园,枝头黄皮累累,翡翠缀金珠。大家轻摘入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迸发,果香弥漫,笑语连连,满载而归的又何止是沉甸甸的黄皮?那是土地慷慨的馈赠,是季节最醇厚的献礼。

第三日晨光熹微中抵达肇庆七星岩,湖光潋滟,石峰倒影如梦似幻。诗情画意本是天然,而诗友们于此情此景中,即兴吟哦,句句生发,仿佛山水灵气在唇齿间流转成了珠玑。登临端州古城墙,厚重砖石在脚下延伸,千年风雨与文脉默默托举着我们,让人顿悟:所谓传承,不仅是古物的保存,更是今人将历史风烟,酿成心中诗句的自觉。

归来路上,车轮声伴倦意,心里却格外满足。此行天地为纸,足迹为墨,我们已写下最动人的诗行——长岗坡渡槽上回响的集体伟力,黄皮园中采撷的泥土芬芳,蔡将军故宅里激荡的家国情怀,以及兰寨状元村文脉的无声浸润,无不化作滋养灵感的活水源头。

当黄皮的滋味沉淀在记忆深处,三日时光便凝成一卷集体创作的瑰丽诗篇。它告诉我:生活的甘甜与诗意的深沉,本如黄皮果肉与果核般交融共生。岭南风物之丰美,乡土人情之淳厚,历史回响之铿锵,皆已在我们心中悄然扎根、生长。此行收获,岂止于眼,更在于心。这心之所感,恰似一幅纸上铺展的粤西画卷,必将在未来的诗句中,一山一水,一果一味,永续其芳华。

潮归平沙

□ 刘海金

万古沧桑

大虎孖髻阅千秋,贝屿潮痕证古游。

宋元烽火沉沧海,明清村墟枕碧洲。

十八英魂开草昧,三千知青拓荒丘。

底事沧桑谁与问?唯听潮语岁时流。

风起云扬

特区雷动醒荒原,古镇温泉换丽颜。

画艇犁波开浩宇,琼楼耸日接云巅。

沃野翻青腾碧浪,华丰筑梦续新篇。

昔日潮边荒滩处,今成明珠耀尘寰。

琴 童(外一首)

□ 彭 健

为琴而生孰屠龙,殿堂赤脚惊神童。

妙音征服万千众,冠绝一时乐台空。

冰舞

玉立亭亭少女现,飘逸矫健春风旋。

风华绝代星光璨,燃爆冰雪半边天。

乡人寄新茶

□ 柳岳华

新芽凝露寄深情,故里迢迢抵万金。

山水一壶春味道,乡愁半盏故人心。

烟霞漫煮光阴老,岁月轻沏况味沉。

莫道天涯漂泊远,香茗依旧似家音。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湾韵丨(2025年7月12日)
珠海特区报 2025-07-12 01:50

半边街

□ 尚红光

自古老街古巷都是两边房屋相连、中间过往行人车马、日日热热闹闹的市井气象,而只有一边房屋的街道,人称“半边街”,实属罕见。

千百年来,川西大邑的鹤鸣山下、斜江河畔,就有这样一条半边街远近闻名,街名也随之成为这方圆十里的地名了。

在四川方言里有个“幺店子”,所谓“幺店子”就是指路边小店。农村乡下,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途中,常有供行人休息、吃饭、住宿的路边小店叫“幺店子”,旧时人们都对此非常熟悉。幺店子的规模相比场镇要小得多,但小街上日用百货店、酒馆饭店、茶馆客栈应有尽有,不仅满足附近百姓的日常需求,还为来往的路人提供方便。半边街,就是这样一个类似于幺店子的地方。

关于半边街之由来,在清乾隆《大邑县志·建置》街衢篇中,有“西乡有半边街”之记载;在解放后的新县志中,有“半边街在鹤鸣乡三丰村境内,相传是明代集市“,史料没有更多的记载。其实,半边街形成的年代非常久远,久远到没有人能够具体说得清楚。不过,从半边街的特殊地理位置来分析,不外乎是三种原因促成。

西出大邑晋原县城,经悦来古镇到半边街有三十里路程,再从半边街逆斜江河西去三元场十六七里,至太平场二十余里,或由此沿雾山河北去雾中山开化寺二十多里,无论西去还是北上,都得经由此地。过去外出游山玩水、走亲访友都是靠双脚步行,仅有极少数有钱人家或骑马或坐由两人抬的滑竿,那么从东、西、北三路来住的行人,到了半边街都得花半天时间,年龄大者则需要大半天时间,因此都需要在这里或短暂的歇脚、喝茶、吃饭或投宿过夜。

况且,崇山峻岭、地广人稀的斜源、雾中山两地盛产煤炭和茶棕竹木,这些山里特产都要运到坝区交易,以换取油盐粮米等日用品。于是,肩挑背负的当地人、马帮驮运的商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来于此,便形成了当初的街市。

山山相连、仙佛同源的鹤鸣山、雾中山,当属川蜀大地令人神往的“仙山”与“佛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沛国人张陵入蜀于鹤鸣山创立道教,这里就成为了道教发源地,一直被后人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雾中山为古佛弥陀的道场、佛教南传第一站,开化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仅晚于京城洛阳的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六年。也就是说,从东汉那时起的两千年间,前往鹤鸣山朝圣、雾中山拜佛的四方来客和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两地香火经久不衰。那么,必经之地的半边街,无人不留下脚迹,包括道中高人马成子、张陵、张三丰,包括刘备、孟昶两位帝王,还有传说“安史之乱”逃亡西川的唐明皇李隆基。道教、佛教的兴盛,便带来了半边街的热闹非凡。

半边街仅有三四十间相连的街房、一箭之地的街道,是川西典型的幺店子。紧靠山脚、坐南朝北,正对斜江河之隔的道观以及斜江河、雾山河汇合而成的“鹤鸣双涧”景观,清澈流淌的两河水声和道观的暮鼓晨钟日日相闻。三五尺的街道至河岸足有二三十丈不规则的平地,完全有条件修建许多对称的街房,历史上却始终没有修建过一间街房,其中定有奥妙!

其奥妙就在于这里地处道教发源地,与厚重的道教文化密不可分,如果修建成普通对称的街道,实则破坏了与鹤鸣山道观山水自然景观,失去了自己的固有特色。因此保持半边街风貌,实则是道教“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最高境界的体现。

站在高高的天柱峰,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的鹤鸣山景区一览无余,群山怀抱中的半边街犹如下弦的月亮镶嵌在这里。三山两河合一江的山形地势,犹如一只向东展翅奋飞的偌大仙鹤,印证了鹤鸣山“山形似鹤、山中藏鹤”之说。山脚河谷的半边街,所处的位置恰好在仙鹤的右翅膀处,凸显出半边街为鹤鸣山核心景区的重要位置,加之这里千百年来的人文历史,可以说半边街确是不平凡的街了。

时光流逝、山河依旧,存在了两千年的半边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记忆深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成就一方风俗,当地人依然亲切地称这里为半边街,茶余饭后常常叙述着这里曾经的人和事,内心固守着那一份不解的乡愁。

□ 黄晓徐

小满

南风有意推时序, 繁雨无心引碧流。

翠叶高开山水阔, 黄梅低敛院园幽。

门楹欲缀明珠坠, 窗影余留瑶玉钩。

小满盈盈尤喜乐, 人生淡淡可忘忧。

芒种忙种

雨色绵绵连六月, 夏来芳草醉人间。

芙蕖香溢随波远, 枙子脂凝照客还。

放眼万花归节令, 入怀千絮转山关。

无聊莫叹时光老, 芒种书田哪有闲?

夏至

夏至光阴好, 南风暖绿桐。

闲听连夜雨, 倦看漫江红。

蝉悦过林木, 蛙声对碧空。

几家为稻麦, 年岁向忙中。

呵护           陈敢清 摄

架海的海

□ 黄俊怡

到架海看海并非心血来潮,身为古城人,固然有一份海的情怀。架海因近莲头村落,又临莲头岭,故有莲头海之名。架海位于城区的南隅,距城内约三十余里,开车半个小时可抵达。

路过架海,我忽然想起莲头是英子的村庄,我已多年没有见她。英子是我高中时代同届同学,我们颇聊得来,以前偶有联络,谈一些闲话,我们维系着一份朴素的友情。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不喜喧哗,我的世界变得很小,多少友谊纷纷凋零。路过英子的村庄,我对她多了一份念想,她是嫁得最远的,我不知道她当年怎么远走北国。每到冬天,看到她发朋友圈的照片大雪纷飞。雪花飘舞的内蒙古旗区,寒风萧瑟,不知道英子可曾惦念架海明媚的阳光?

早晨8点,我们一行人抵达莲头新建村吴书记家,跟吴家人打问英子的信息,没有想到英子是他姑。村里人论辈分,年纪相仿,辈分却不尽相同。这是我第一次到访英子的村庄,亦可说这次到访姗姗来迟。曾有过几回,她从北方飞回南方,我们约见面,因故几回未能成行。我们此次到访,趁英子堂哥永泰兄未回来前,我提出到架海那边去走一走。毕竟是盛夏,温度逾三十摄氏度,我们乘车过莲头岭的山道,再徒步,我认为,海是一部浩瀚的长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海边,才能真正感受到海的气韵。

架海堤岸近年来种植了大量木麻黄,我们叫马尾松,这是一种坚韧挺拔的树木,我童年生活过的村庄山上亦种植这种树,风吹雨打挡沙尘,这不正是我梦里的故乡树吗?岭南画派关山月《绿色长城》的素材取自电白海边木麻黄,使他这幅作品名震一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松木构成架海最牢固最美的海岸线。半生归来再看海,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欢欣,离开故乡多年,这海上的“马尾松”,何曾不是我前尘遗落在故乡的那抹梦影?

站在莲头岭山腰眺望山下这片海,不由感叹架海变化之大。海边建起了一条漫长的海堤,路面加宽了,道路变美观了,沙滩更白了,一路上看到清洁工在海边作业。那些摆摊的店面更有秩序了,海岸边建起了一排排民宿旅馆,不远处搭建有露营地,休闲区很是舒适。行走不远处,可以看到饭馆在营业,听说到了晚上海上灯火璀璨,夜市才正式拉开帷幕。电城素有美食之名,架海吸引着各地游客到来,他们来这里体验海上风情,感受这边的烟火人间。

看海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沿着莲头岭山道行走,往海的深处走去。这里靠南,是最佳的观海区。莲头岭的支脉像一条出海的蛟龙蜿蜒到海边,山与海连成一个片区。远眺北面,博贺湾大桥并不算远,眼前放鸡岛在海上探出头来,像嵌在海里的蓝宝石。放鸡岛在国内可谓赫赫有名,多少人来到这里,为它的胜景流连忘返。架海最南边的海岸边有数间饭馆,我找了一家离海最近的,与海对面而坐。没有赶上大潮,可见细浪一波波拍岸而来,微凉的海风扑面而来,最是一番惬意在。此时,酷暑已消散得没有了踪迹,不时可见到游客撑着太阳伞漫步在沙滩上。此刻的架海,静谧而美好。读架海的海,我深谙大海是一本人生之书,起有时,伏有时,沉静亦有时。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读它,又有谁能够真正参透?今天我再度与海相遇,我想问,是否再一次随风而起。我想,没有人能够轻而易举,不花一分力气便能从这里领略出海的奥妙。

我们进入了一种观海的状态,海水倒映的天空是蓝色的,蓝得晶莹,蓝得透彻,也蓝得纯粹。蓝色是架海给有缘人披上的一个梦。莲头村委吴书记说,他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放弃了在外发展的机会,他的心里装有大海的梦,憧憬把足下这片土地打造为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旅游生态景区。

中午时分,我们在一家名为“湾内小厨”的店内用餐,好客的友人用当地丰盛的美食招待我们。席间,英子托人给我捎来两罐牛大力酒。牛大力非人工种植,乃莲头岭野生,莲头水质甘洌,泡酒具有除湿的保健功用,遗憾我不善饮酒,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了这份情意。

架海,架起了广阔的天与地,也架起了我与莲头人的友谊,更架起了一场盛大的海上人间烟火。

观 云(组诗)

□ 九 三

我偏日日作新株

抓着什么不放呢

到底

你看这裂了片的天堂

包浆的青葡萄诗

被盘得破旧的博尔赫斯

世界更习惯抓取陈旧的营养

我偏日日作新株

扔掉了所有过去和以后

……以及此刻。

春末的傍晚

一边崭新

一边黯淡的蓝

我应该降落在何处

和孩子一样天真的我

我以为那些就是真的我

我的王土

此刻我和猫儿一样庄严

大虫正并立起双脚看着我

小虫侧躺着

她衣服上的蝴蝶结自然翘起

今天我有些累了

于是把左脚压在了右腿后面

靠起枕头 六点多

我躺了下来

写完这首诗我就准备睡了

此刻我不关心世界尽头

只关心我的王土

这里静悄悄。

海子

海子每个三月都会说春天

他从没见过这样崭新的

千奇百怪的 三月的我

那么我应以何种样貌示于你

应以草原的,沙漠的

稻谷田里的

车水马龙的

还是云间的

正襟危坐的

四仰八叉的

哦,你说你只要一句诗

那我应以春天的样貌

却非以枯萎和塌陷来见你

你要春天,我给你便是了

你要词语,我给你便是了

它们都是真实的

我可以用学者的语言向你描述

而我只想问

你真正想知道的是

并肩于枯萎和死亡的

一边塌陷一边重生的完整的我

还是一首诗

词语

他们令词语在嘴边乱坠

好像没什么意识

意识到词语

本身就是骗子

除非

观云

突然感到低落

也别分析为什么

像欣赏我的高兴那样

平静地观赏自己

一些云

自然而然地

经过或盖过一些云

这树花是我用七天才生出的

又一次地

把自己锁进书房

只打开窗帘

只留三厘米窗缝

只是不经意地瞥

只是很认真觉得

这一树花是我用了七天

才生出来的

好像这样

她就会凋谢得慢一些

日子好不费力地

突然寡淡起来

岭南风物酿诗行

□ 刘广大

窗外景物飞逝,心中却早已被“黄皮季·粤西行”浸染得微甜而期待。

首日踏入连滩镇兰寨古村落,青砖黛瓦间,仿佛时光在此悄然停驻。状元村匾额高悬,斑驳石阶默诉着耕读传家的厚重过往。每座老屋,每块砖石,皆是前人智慧与汗水凝结成的无字史书,先贤们“勤勉向学,求知笃行”的精神如深涧清泉,无声浸润着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心田。

翌日车行罗定,长岗坡渡槽如巨龙横卧山间,仰首瞻望,渠水如练蜿蜒于巍峨渡槽之上,俨然一部以石脊铁骨铸成的史诗,其气魄令人屏息。随后转入罗镜镇参观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故宅,旧物无声,却自有一股浩然正气。将军戎装像目光如炬,穿透岁月,提醒我们笔锋亦如剑锋,当有担当的千钧分量。下午在建城黄皮公园,枝头黄皮累累,翡翠缀金珠。大家轻摘入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迸发,果香弥漫,笑语连连,满载而归的又何止是沉甸甸的黄皮?那是土地慷慨的馈赠,是季节最醇厚的献礼。

第三日晨光熹微中抵达肇庆七星岩,湖光潋滟,石峰倒影如梦似幻。诗情画意本是天然,而诗友们于此情此景中,即兴吟哦,句句生发,仿佛山水灵气在唇齿间流转成了珠玑。登临端州古城墙,厚重砖石在脚下延伸,千年风雨与文脉默默托举着我们,让人顿悟:所谓传承,不仅是古物的保存,更是今人将历史风烟,酿成心中诗句的自觉。

归来路上,车轮声伴倦意,心里却格外满足。此行天地为纸,足迹为墨,我们已写下最动人的诗行——长岗坡渡槽上回响的集体伟力,黄皮园中采撷的泥土芬芳,蔡将军故宅里激荡的家国情怀,以及兰寨状元村文脉的无声浸润,无不化作滋养灵感的活水源头。

当黄皮的滋味沉淀在记忆深处,三日时光便凝成一卷集体创作的瑰丽诗篇。它告诉我:生活的甘甜与诗意的深沉,本如黄皮果肉与果核般交融共生。岭南风物之丰美,乡土人情之淳厚,历史回响之铿锵,皆已在我们心中悄然扎根、生长。此行收获,岂止于眼,更在于心。这心之所感,恰似一幅纸上铺展的粤西画卷,必将在未来的诗句中,一山一水,一果一味,永续其芳华。

潮归平沙

□ 刘海金

万古沧桑

大虎孖髻阅千秋,贝屿潮痕证古游。

宋元烽火沉沧海,明清村墟枕碧洲。

十八英魂开草昧,三千知青拓荒丘。

底事沧桑谁与问?唯听潮语岁时流。

风起云扬

特区雷动醒荒原,古镇温泉换丽颜。

画艇犁波开浩宇,琼楼耸日接云巅。

沃野翻青腾碧浪,华丰筑梦续新篇。

昔日潮边荒滩处,今成明珠耀尘寰。

琴 童(外一首)

□ 彭 健

为琴而生孰屠龙,殿堂赤脚惊神童。

妙音征服万千众,冠绝一时乐台空。

冰舞

玉立亭亭少女现,飘逸矫健春风旋。

风华绝代星光璨,燃爆冰雪半边天。

乡人寄新茶

□ 柳岳华

新芽凝露寄深情,故里迢迢抵万金。

山水一壶春味道,乡愁半盏故人心。

烟霞漫煮光阴老,岁月轻沏况味沉。

莫道天涯漂泊远,香茗依旧似家音。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