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曲礼》有载:“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里“先生”指的是老师,只有在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方能称之为“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历史上的珠海,人文昌盛,底蕴深厚,风气领先,英才辈出,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到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一位位大先生从珠海这片热土出发,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接香洲文脉,育时代新人。今天,大先生故里已发展成一座生机勃勃的大学城。
新时代、新征程,为感受榜样力量,延续爱国报国精神,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提灯引路的先驱故事。

扫码观看AI视频《珠海大先生》
1828年容闳出生于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父亲容立亭是个贫苦农民,但思想开放,1835年便将年幼的容闳送往澳门读西学。1840年,学校停办,父亲病故,年仅12岁的容闳只好回到家乡,贩卖糖果挣钱帮助母亲维持生计。1841年,在郭士立夫人的帮助下,容闳再次到澳门,入读美国传教士布朗主持的马礼逊学堂,次年,随校迁往香港。


1847年1月初,该校校长布朗因夫人回国治病返美,携学生容闳、黄胜、黄宽赴美留学。容闳等远涉重洋,于当年4月抵达纽约,随后入读布朗的母校——马萨诸塞州的孟松预备学校。


1850年,22岁的容闳考入耶鲁大学。不到一年,容闳丢弃了辫子和长袍,崭新的生活激发了他生命的活力。在美求学期间,容闳便坚定志向,希望中国青少年一代,能够像他一样接受先进教育,并以此推动国家的文明富强。1854年容闳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流大学的中国人。
容闳在青年时代的漫漫求学路是一场孤独且勇敢的冒险。1847年,当这个香山少年踏上赴美求学之路时,满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当轮船从广州起航,容闳站在甲板上,不知这一走前途如何、何时能够归来,内心复杂感慨。
在耶鲁大学的岁月里,容闳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知识,“读书恒至夜半,日间亦无余晷为游戏运动”,同时承受着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压力。他在《西学东渐记》中回忆:“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富强文明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自觉,正是近代中国青年觉醒的重要标志。


1854年,容闳毕业时,拒绝了就业于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遵守了对自己当初的诺言:“他日学成,不论就何业,当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开始了“教育救国”的艰难实践。他的一生,始终在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1860年向太平天国提议设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科学校;1866年筹办江南制造局兵工学校;1867年指出留学教育为“国家储蓄人才”之要策,主张大学要“培养近代中国政治领袖和重要经世之才”;1868年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议,选派聪慧少年官费派遣出洋留学,却未被采纳;1870年再次提出选派留学生的建议,曾国藩和李鸿章合奏允准;1871年,容闳被任命为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副监督,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宜,随后,他到广东及东南沿海各省招收学童;1872年,带领第一批留学幼童共30名集中到上海培训补习后,赴美国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潮之先河。
珠海市走出了多位大学校长,他们中有学问渊深的“大先生”,有中国现代高教事业的奠基人......

容闳(1828年-1912年),中国留学生之父。今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人。

黄宽(1829年-1878年),中国西医教育开创者。今唐家湾镇东岸社区人。
自1872年容闳带领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以来,14位香洲籍大学校长跨越153年的教育征程引发后人深深思考。

唐国安(1858年-1913年),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今唐家湾镇鸡山社区人。

蔡绍基(1859年-1933年),北洋大学堂督办。今香洲区拱北街道北岭社区人。
“大先生”之“大”,不仅在于精深的学术造诣,更在于他们“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梁如浩(1861年-1941年),唐山铁路学堂监督、北洋大学堂督办。今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人。

唐绍仪(1862年-1938年),北洋大学堂监督、山东大学堂督办、复旦大学校董事会主席。今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人。
无论是容闳先生“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的宏愿,还是唐国安先生教育救国的执着追求,都无不彰显着香洲先贤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这种融汇中西、经世致用的精神,恰是今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底色。

唐有恒(1885年-1958年),广东农林传习所创办人。今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人。

韦卓民(1888年-1976年),华中大学校长。今香洲区前山街道翠微社区人。
发时代先声、开时代新风、育时代英才、养时代正气。珠海这片热土始终激荡着敢为天下先的浩然之气。从珠海走向全国的这批教育先驱,创办学校、学科建树、著书立说,在多个领域展现卓越成就,他们以教育救国的担当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为中国近代教育写下光辉篇章。

鲍少游(1892年-1985年),香港丽精美术学院院长。今香洲区前山街道白石社区人。

韦悫(1896年-1976年),华侨大学校长。今香洲区前山街道翠微社区人。
百年弦歌不绝,百年薪火相传。进入新世纪,珠海高等教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珠海已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等10所高校。

陈庆云(1897年-1981年),中央航空学校校长。今香洲区凤山街道南溪社区人。

容启兆(1898年-1970年),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今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人。
在丰厚的发展成果之上,高质量发展的珠海教育实践正徐徐展开,讲述着领风气之先、逐创新之潮的动人故事。新时代、新征程,享誉中外的“珠海大先生”敢想敢闯、开放开拓、精益求精、以和聚力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珠海人民奋进向前。

容启东(1908年-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今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人。

古元(1919年-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今唐家湾镇那洲社区人。


《礼记·曲礼》有载:“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这里“先生”指的是老师,只有在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方能称之为“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历史上的珠海,人文昌盛,底蕴深厚,风气领先,英才辈出,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到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一位位大先生从珠海这片热土出发,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接香洲文脉,育时代新人。今天,大先生故里已发展成一座生机勃勃的大学城。
新时代、新征程,为感受榜样力量,延续爱国报国精神,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提灯引路的先驱故事。

扫码观看AI视频《珠海大先生》
1828年容闳出生于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父亲容立亭是个贫苦农民,但思想开放,1835年便将年幼的容闳送往澳门读西学。1840年,学校停办,父亲病故,年仅12岁的容闳只好回到家乡,贩卖糖果挣钱帮助母亲维持生计。1841年,在郭士立夫人的帮助下,容闳再次到澳门,入读美国传教士布朗主持的马礼逊学堂,次年,随校迁往香港。


1847年1月初,该校校长布朗因夫人回国治病返美,携学生容闳、黄胜、黄宽赴美留学。容闳等远涉重洋,于当年4月抵达纽约,随后入读布朗的母校——马萨诸塞州的孟松预备学校。


1850年,22岁的容闳考入耶鲁大学。不到一年,容闳丢弃了辫子和长袍,崭新的生活激发了他生命的活力。在美求学期间,容闳便坚定志向,希望中国青少年一代,能够像他一样接受先进教育,并以此推动国家的文明富强。1854年容闳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流大学的中国人。
容闳在青年时代的漫漫求学路是一场孤独且勇敢的冒险。1847年,当这个香山少年踏上赴美求学之路时,满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当轮船从广州起航,容闳站在甲板上,不知这一走前途如何、何时能够归来,内心复杂感慨。
在耶鲁大学的岁月里,容闳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知识,“读书恒至夜半,日间亦无余晷为游戏运动”,同时承受着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压力。他在《西学东渐记》中回忆:“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富强文明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自觉,正是近代中国青年觉醒的重要标志。


1854年,容闳毕业时,拒绝了就业于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遵守了对自己当初的诺言:“他日学成,不论就何业,当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开始了“教育救国”的艰难实践。他的一生,始终在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1860年向太平天国提议设立武备学校、海军学校、实科学校;1866年筹办江南制造局兵工学校;1867年指出留学教育为“国家储蓄人才”之要策,主张大学要“培养近代中国政治领袖和重要经世之才”;1868年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议,选派聪慧少年官费派遣出洋留学,却未被采纳;1870年再次提出选派留学生的建议,曾国藩和李鸿章合奏允准;1871年,容闳被任命为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副监督,负责管理留学生事宜,随后,他到广东及东南沿海各省招收学童;1872年,带领第一批留学幼童共30名集中到上海培训补习后,赴美国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潮之先河。
珠海市走出了多位大学校长,他们中有学问渊深的“大先生”,有中国现代高教事业的奠基人......

容闳(1828年-1912年),中国留学生之父。今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人。

黄宽(1829年-1878年),中国西医教育开创者。今唐家湾镇东岸社区人。
自1872年容闳带领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以来,14位香洲籍大学校长跨越153年的教育征程引发后人深深思考。

唐国安(1858年-1913年),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今唐家湾镇鸡山社区人。

蔡绍基(1859年-1933年),北洋大学堂督办。今香洲区拱北街道北岭社区人。
“大先生”之“大”,不仅在于精深的学术造诣,更在于他们“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梁如浩(1861年-1941年),唐山铁路学堂监督、北洋大学堂督办。今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人。

唐绍仪(1862年-1938年),北洋大学堂监督、山东大学堂督办、复旦大学校董事会主席。今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人。
无论是容闳先生“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的宏愿,还是唐国安先生教育救国的执着追求,都无不彰显着香洲先贤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这种融汇中西、经世致用的精神,恰是今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底色。

唐有恒(1885年-1958年),广东农林传习所创办人。今唐家湾镇唐家社区人。

韦卓民(1888年-1976年),华中大学校长。今香洲区前山街道翠微社区人。
发时代先声、开时代新风、育时代英才、养时代正气。珠海这片热土始终激荡着敢为天下先的浩然之气。从珠海走向全国的这批教育先驱,创办学校、学科建树、著书立说,在多个领域展现卓越成就,他们以教育救国的担当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为中国近代教育写下光辉篇章。

鲍少游(1892年-1985年),香港丽精美术学院院长。今香洲区前山街道白石社区人。

韦悫(1896年-1976年),华侨大学校长。今香洲区前山街道翠微社区人。
百年弦歌不绝,百年薪火相传。进入新世纪,珠海高等教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天,珠海已拥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等10所高校。

陈庆云(1897年-1981年),中央航空学校校长。今香洲区凤山街道南溪社区人。

容启兆(1898年-1970年),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今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人。
在丰厚的发展成果之上,高质量发展的珠海教育实践正徐徐展开,讲述着领风气之先、逐创新之潮的动人故事。新时代、新征程,享誉中外的“珠海大先生”敢想敢闯、开放开拓、精益求精、以和聚力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珠海人民奋进向前。

容启东(1908年-1987年),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今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人。

古元(1919年-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今唐家湾镇那洲社区人。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