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渔时节,珠海各个渔港千帆竞发,大批渔船带着活蹦乱跳的海鲜满载而归,食客们尽享“头啖鲜”;在金湾区“万亩方”水稻种植基地,首个智慧无人农场试点为农业注入智慧新动能;大湾区首条超长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55分钟打通“广珠低空通道”……一个个生动实践,正是珠海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缩影。
202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四十五载波澜壮阔,从边陲小镇蝶变为现代化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屹立改革开放潮头。
山海之间,城乡巨变。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于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从开局起步到加力提速再到聚力攻坚,珠海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推动全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抓住县域关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县域强。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好产业这个根本。
当前,珠海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4+3”产业集群,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力和集聚效应。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珠海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不断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购买科技成果像买东西一样方便”,走进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果超市”,300多项技术成果被摆上货架供人挑选。通过感应装置,只需扫一扫卡片上的条形码,即可获得各领域技术成果的技术创新点、应用场景、产业合作及发明人信息;
“科技赋能让中小微企业融资不再难”,得分数字科技(珠海)有限公司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支持打造珠海市“百千万工程”金融服务平台,打破供需双方“数字鸿沟”,实现融资“秒批快贷”,目前已促成融资授信金额超300亿元。
布局未来产业,是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珠海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出台专项政策,设立总规模达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公开发布约170个应用场景机会、87项能力、218个创新产品,建设“模数空间”等创新载体集聚大模型企业超40家,吸引了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优必选等头部企业落户,“云上智城”“天空之城”建设提速。
目光投向广袤的海洋,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加速崛起,点燃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今年5月,珠海万山隘洲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项目建成投产,成功打造全国首个“1平方公里”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
该项目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通过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1号、2号、3号,搭配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构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9000多万元。

随着“湾区伶仃号”、“伶仃牧场”系列海洋装备相继下水,海洋养殖技术的接连突破,深海养殖平台的崛起,让深海变为“沃野”。数据显示,近三年新增养殖水体74万立方米,增长约两倍,海洋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珠海全力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防灾减灾及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用海需求,今年以来,全市项目用海获批24宗,用海面积1491公顷。同时,发力“海上新基建”,拓展海洋大数据、生态监测、应急通信、能源补给等应用场景,发布总投资额达1100亿元的108个重点项目。
联动港澳拓展经济纵深,成为珠海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另一抹亮色。
8月18日,由珠海市委统战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斗门区委、区政府承办的港澳青年入乡发展培育计划启动仪式举办,全国首个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珠海市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同步揭牌运作。
越来越多港澳青年选择到内地创业就业,深度参与珠海“百千万工程”建设。珠海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出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等系列政策,面向港澳青年推出“1元创业空间”、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等创新创业载体,在珠(含横琴)港澳资企业已超1.7万家,涌现出悦禾农业、濠机荟、“一亩田”、乐屿营地等一批优质港澳青年入乡创业项目。
此外,珠海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粤港澳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加速崛起,今年上半年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1435亿元、同比增长34.6%。今年“五一”期间,单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2.7万辆次,其中小客车达2.6万辆次,“港车北上”数量超过1.5万辆次,三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推进镇村蝶变,新型城镇化绘就宜居画卷
今年6月,《2025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珠海唐家湾镇(28名)、南水镇(44名)携手闯入“50强”,三灶镇、平沙镇、井岸镇、红旗镇、南屏镇、白蕉镇、乾务镇等强镇进入“镇域经济500强”名单,彰显了珠海镇域经济的强劲实力。
乡镇联城带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分类施策推进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规划建设,不断激发“镇能量”。
典型引领,全域提升。珠海分三批遴选11个镇申报省级典型镇,实现培育全覆盖。南屏、桂山、平沙、红旗等镇入选省美丽圩镇案例,入选率全省第一。推动平沙镇向“小城市”目标迈进,唐家古镇、斗门旧街等历史文化名片被擦亮,各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海岛蝶变,魅力绽放。珠海实施海岛风貌提升工程,三角岛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从全国首部海钓安全管理法规诞生,到桂山运动船艇、担杆潜水、万山海钓三大基地建设,再到阿丽拉、万豪等高端酒店集群落成,昔日偏远海岛正蜕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会客厅”。今年“五一”期间,万山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高端酒店入住率达99%,旅游收入激增117%。
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也最能直观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珠海制定《珠海市推动农房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配套措施,出台《珠海市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健全“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机制,管控新报建、改造农房超1100栋。
位于斗门区下洲村的斗门印象小镇,37栋闲置民居实现华丽变身。下洲村以闲置农房盘活“小切口”,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统一对古村建筑群进行定制化改造,并推出白蕉海鲈、炸糯米鸡、艾饼织等特色产品,让村民当起各色业态店铺的“掌柜”。村民梁秀玲感慨道:“以前这里冷冷清清,现在节假日都忙不过来,在家门口就能赚上‘旅游钱’。”
这种模式,正在珠海全面推广,让“沉睡资产”变“活钱”。珠海出台《珠海市乡村运营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成立区镇村三级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105个,力争今年盘活闲置农房2000套。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上洲村“拾陆巷”村咖等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5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3个百分点。
城乡融合不仅在于面貌焕新,更深植于公共服务的血脉相连。珠海持续推进教育攻坚行动、健康珠海行动,港澳籍适龄子女在珠海入学与本地户籍同等待遇,市人民医院、中山五院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公办学位3240个,推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1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儿童友好公园121个,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同时,加快完善西部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华发珠海湾等“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产业化”新型住宅应用试点项目,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激活三大动力,特区精神焕发新光彩
“以前电价太贵了,乘凉主要靠蒲扇。现在电价下降了,电器随便用!”盛夏时节,万山区担杆镇外伶仃村村民家的空调运转不停,35℃高温下,郑叔家中清凉宜人。
去年7月,在各级人大、发改能源部门、供电单位共同努力下,珠海供电局接管担杆镇1278户供电服务,成功将海岛居民生活电价降至0.609元/度,实现与市区“同价”。一年来,担杆镇用电量为896.83万度,同比增长18.52%;电费支出695.02万元,同比下降71.92%,累计节省成本2367.65万元。
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海岛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随着用电成本的大幅降低,担杆镇的民宿、渔业加工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点亮海岛文旅消费新场景。
改革是特区的根与魂。“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珠海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让特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动力机制持续完善。今年5月,《珠海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印发,全面部署六大攻坚行动214项具体任务,更注重将“特区辨识度”融入重点任务,力争年内再打造一批具有特区辨识度、覆盖面广、群众可感可及的标志性成果。
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农用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52.24%。应用场景对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珠海在全国率先将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目前共发布超150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及能力清单。人才要素持续强化,珠海建立健全驻镇专员、产业村官、驻岛规划师、自然资源镇村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
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离不开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珠海创新建筑业企业“微利+公益”帮扶模式,77家建筑业企业帮扶133个项目,帮扶金额1.05亿元。“百会进百村”、“高校联区镇”、青年“繁星计划”等活动深入开展,122个商协会结对122个村,帮扶金额近6000万元,形成了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工作局面。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发布了一批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集中展示各地集成式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港澳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等4个珠海案例入选《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创新与突破》典型案例,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展望前路,珠海志存高远。珠海将聚焦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未来乡村建设、城乡融合、改革创新和社会动员持续攻坚发力,在“百千万工程”各层级各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蹚出路子、走在前列。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珠海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开创了发展奇迹。今天,珠海继续以改革为笔,书写“百千万工程”新篇,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城乡共生共荣、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珠海化作生动的现实,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绘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万千气象。

开渔时节,珠海各个渔港千帆竞发,大批渔船带着活蹦乱跳的海鲜满载而归,食客们尽享“头啖鲜”;在金湾区“万亩方”水稻种植基地,首个智慧无人农场试点为农业注入智慧新动能;大湾区首条超长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55分钟打通“广珠低空通道”……一个个生动实践,正是珠海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缩影。
202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四十五载波澜壮阔,从边陲小镇蝶变为现代化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屹立改革开放潮头。
山海之间,城乡巨变。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处于聚力攻坚、提升突破的关键阶段。从开局起步到加力提速再到聚力攻坚,珠海深入贯彻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推动全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抓住县域关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县域强。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好产业这个根本。
当前,珠海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4+3”产业集群,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力和集聚效应。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珠海依托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不断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购买科技成果像买东西一样方便”,走进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成果超市”,300多项技术成果被摆上货架供人挑选。通过感应装置,只需扫一扫卡片上的条形码,即可获得各领域技术成果的技术创新点、应用场景、产业合作及发明人信息;
“科技赋能让中小微企业融资不再难”,得分数字科技(珠海)有限公司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支持打造珠海市“百千万工程”金融服务平台,打破供需双方“数字鸿沟”,实现融资“秒批快贷”,目前已促成融资授信金额超300亿元。
布局未来产业,是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珠海瞄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出台专项政策,设立总规模达8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基金,公开发布约170个应用场景机会、87项能力、218个创新产品,建设“模数空间”等创新载体集聚大模型企业超40家,吸引了智元机器人、智谱华章、优必选等头部企业落户,“云上智城”“天空之城”建设提速。
目光投向广袤的海洋,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加速崛起,点燃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今年5月,珠海万山隘洲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隘洲)项目建成投产,成功打造全国首个“1平方公里”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
该项目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投资建设,通过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1号、2号、3号,搭配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构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预计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9000多万元。

随着“湾区伶仃号”、“伶仃牧场”系列海洋装备相继下水,海洋养殖技术的接连突破,深海养殖平台的崛起,让深海变为“沃野”。数据显示,近三年新增养殖水体74万立方米,增长约两倍,海洋生产总值达1000亿元。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珠海全力保障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防灾减灾及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用海需求,今年以来,全市项目用海获批24宗,用海面积1491公顷。同时,发力“海上新基建”,拓展海洋大数据、生态监测、应急通信、能源补给等应用场景,发布总投资额达1100亿元的108个重点项目。
联动港澳拓展经济纵深,成为珠海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另一抹亮色。
8月18日,由珠海市委统战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斗门区委、区政府承办的港澳青年入乡发展培育计划启动仪式举办,全国首个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珠海市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同步揭牌运作。
越来越多港澳青年选择到内地创业就业,深度参与珠海“百千万工程”建设。珠海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出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到珠海发展16条措施》等系列政策,面向港澳青年推出“1元创业空间”、珠西科学城港澳青创梦工厂等创新创业载体,在珠(含横琴)港澳资企业已超1.7万家,涌现出悦禾农业、濠机荟、“一亩田”、乐屿营地等一批优质港澳青年入乡创业项目。
此外,珠海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粤港澳物流园、高栏港综保区、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加速崛起,今年上半年经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突破1435亿元、同比增长34.6%。今年“五一”期间,单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突破2.7万辆次,其中小客车达2.6万辆次,“港车北上”数量超过1.5万辆次,三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推进镇村蝶变,新型城镇化绘就宜居画卷
今年6月,《2025中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珠海唐家湾镇(28名)、南水镇(44名)携手闯入“50强”,三灶镇、平沙镇、井岸镇、红旗镇、南屏镇、白蕉镇、乾务镇等强镇进入“镇域经济500强”名单,彰显了珠海镇域经济的强劲实力。
乡镇联城带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分类施策推进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规划建设,不断激发“镇能量”。
典型引领,全域提升。珠海分三批遴选11个镇申报省级典型镇,实现培育全覆盖。南屏、桂山、平沙、红旗等镇入选省美丽圩镇案例,入选率全省第一。推动平沙镇向“小城市”目标迈进,唐家古镇、斗门旧街等历史文化名片被擦亮,各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海岛蝶变,魅力绽放。珠海实施海岛风貌提升工程,三角岛生态修复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从全国首部海钓安全管理法规诞生,到桂山运动船艇、担杆潜水、万山海钓三大基地建设,再到阿丽拉、万豪等高端酒店集群落成,昔日偏远海岛正蜕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会客厅”。今年“五一”期间,万山区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高端酒店入住率达99%,旅游收入激增117%。
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珠海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也最能直观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珠海制定《珠海市推动农房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配套措施,出台《珠海市乡村“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健全“选图报建、按图施工、对图验收”闭环机制,管控新报建、改造农房超1100栋。
位于斗门区下洲村的斗门印象小镇,37栋闲置民居实现华丽变身。下洲村以闲置农房盘活“小切口”,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统一对古村建筑群进行定制化改造,并推出白蕉海鲈、炸糯米鸡、艾饼织等特色产品,让村民当起各色业态店铺的“掌柜”。村民梁秀玲感慨道:“以前这里冷冷清清,现在节假日都忙不过来,在家门口就能赚上‘旅游钱’。”
这种模式,正在珠海全面推广,让“沉睡资产”变“活钱”。珠海出台《珠海市乡村运营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成立区镇村三级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105个,力争今年盘活闲置农房2000套。莲江·山禾文旅休闲田园、上洲村“拾陆巷”村咖等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5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3个百分点。
城乡融合不仅在于面貌焕新,更深植于公共服务的血脉相连。珠海持续推进教育攻坚行动、健康珠海行动,港澳籍适龄子女在珠海入学与本地户籍同等待遇,市人民医院、中山五院入选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公办学位3240个,推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18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儿童友好公园121个,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同时,加快完善西部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华发珠海湾等“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产业化”新型住宅应用试点项目,全力推进城市建设品质提升。
激活三大动力,特区精神焕发新光彩
“以前电价太贵了,乘凉主要靠蒲扇。现在电价下降了,电器随便用!”盛夏时节,万山区担杆镇外伶仃村村民家的空调运转不停,35℃高温下,郑叔家中清凉宜人。
去年7月,在各级人大、发改能源部门、供电单位共同努力下,珠海供电局接管担杆镇1278户供电服务,成功将海岛居民生活电价降至0.609元/度,实现与市区“同价”。一年来,担杆镇用电量为896.83万度,同比增长18.52%;电费支出695.02万元,同比下降71.92%,累计节省成本2367.65万元。
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海岛发展也迎来新的机遇。随着用电成本的大幅降低,担杆镇的民宿、渔业加工等特色产业迅速兴起,点亮海岛文旅消费新场景。
改革是特区的根与魂。“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珠海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让特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动力机制持续完善。今年5月,《珠海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印发,全面部署六大攻坚行动214项具体任务,更注重将“特区辨识度”融入重点任务,力争年内再打造一批具有特区辨识度、覆盖面广、群众可感可及的标志性成果。
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农用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52.24%。应用场景对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珠海在全国率先将应用场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写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目前共发布超150项市级重大场景机会及能力清单。人才要素持续强化,珠海建立健全驻镇专员、产业村官、驻岛规划师、自然资源镇村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制定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
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离不开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珠海创新建筑业企业“微利+公益”帮扶模式,77家建筑业企业帮扶133个项目,帮扶金额1.05亿元。“百会进百村”、“高校联区镇”、青年“繁星计划”等活动深入开展,122个商协会结对122个村,帮扶金额近6000万元,形成了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工作局面。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发布了一批批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集中展示各地集成式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港澳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等4个珠海案例入选《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创新与突破》典型案例,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展望前路,珠海志存高远。珠海将聚焦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未来乡村建设、城乡融合、改革创新和社会动员持续攻坚发力,在“百千万工程”各层级各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蹚出路子、走在前列。
45年前,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珠海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开创了发展奇迹。今天,珠海继续以改革为笔,书写“百千万工程”新篇,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城乡共生共荣、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珠海化作生动的现实,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绘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万千气象。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