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壮阔浩瀚的风景,大多诞生在淡水和咸水交汇、江水与海水相拥的地方。在风起潮涌的南海之滨,在风景独好的伶仃洋畔,珠海经济特区今天迎来45周年华诞。
45年筚路蓝缕、45载砥砺奋进,珠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熠熠生辉的南海明珠。45年前的珠海,还只是一个年地区生产总值刚刚突破2亿元的边陲小镇,今天的珠海正以超4000亿元经济总量的身姿,屹立于珠江口西岸。这是何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沧桑巨变!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海而生、因海而兴——这是珠海的昨天;挺进深蓝、向海图强——这是珠海的今天。从“望洋兴叹”到“牧海而歌”,珠海用45年实现了从“渔民小县”到“海洋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海上珠海”的强势崛起,是给经济特区45岁生日最好的献礼。这是一曲雄浑壮美的海洋强国建设的珠海篇章,这是一部震撼人心、向海图强的珠海史诗。
此时此刻,人们在向珠海行注目礼。
一
珠海情侣路和海虹路交会处,珠海博物馆的中央展厅耸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它就是珠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岭南第一岩画:距今四千年前,百越先民就在高栏港宝镜湾的巨石上,刻下捕鱼时大小船只交叠的情景。
古越人将渔猎耕海的生存智慧、对海洋的敬畏与征服,全部熔铸进这恢弘的石上史诗。这是一座跨时空的灯塔,照亮了珠江口海洋文明的源起——原来这座城市向海图强的基因,早在史前时代就已在这片岩石上烙下了永不褪色的蔚蓝印记。
浩荡珠江,八口出海。崖门、磨刀门、坭湾门、鸡啼门和虎跳门流经珠海。珠江,这条绵延二千余公里的水系,携带着云贵高原的泥土、岭南大地的养分,一路奔腾至南海之滨。当珠江与南海在珠海相会,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交汇,更是文明形态的融合。
江海交汇的珠海,既有大江的稳重,又富有大海的冒险;既保留了岭南文化的韵味,又积极拥抱世界的变革。
回望历史,珠海从来都是两种文明对话的前沿: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瓷器、茶叶、丝绸从这里运往海外,异域的香料、珠宝由此传入中华。容闳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陈芳从这里远渡重洋,成为夏威夷商界巨子。珠海人骨子里既有着珠江流域的务实勤勉,又有着南海赋予的敢闯敢试。

珠海是中国最早放眼向洋看世界的地方,率先开启了古老中国向海图强的历史先河。1909年,香洲开设无税商埠;1930年,中山县唐家湾开辟为无税口岸。尽管珠海人两次试办“特区”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但珠海人开放创新、向海图强的精神矢志不移、历久弥新。
历史的洪流终于在蛰伏中蓄力和爆发: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一声惊雷唤醒沉睡的海疆,江海交汇的基因被彻底激活。
珠海的拓荒者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向海要地、向天要路:移山填海造出九洲大道,炸礁筑港建成深水良港;白藤湖农民“洗脚上田”搞旅游,万山渔民“驾船出海”闯远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在这里落户,第一座跨境大桥在这里构想……珠海人以海为纸、以奋斗为墨,挥毫写下特区建设的开篇序章。
若论珠海向海图强的象征,莫过于“桥”的史诗。2009年,珠海大桥如长虹贯日,连接东西城区;2018年,港珠澳大桥蛟龙入海;2024年,黄茅海跨海大桥随后再破波涛,让珠海从地理末梢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珠海人以桥为笔,在沧海之上书写着“联通世界”的雄心——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征服,更是对开放精神的永恒宣誓。
二
2023年的珠海好戏连台。
这一年,珠海确定了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定位,珠海提出实施“十大工程”。
这一年,珠海组建广东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次年,在广东省率先成立海洋发展局,从体制机制上全力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珠海的“蓝色经济”发展也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这一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对珠海“做足海的文章”“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珠海为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挑大梁的寄望和信任。
2025年6月26日,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勾勒出“海上新广东”蓝图,明确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8月8日,珠海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珠海市委、市政府郑重表态: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使命担当,奋力把珠海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深刻把握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部署要求,坚定扛起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奋力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正式向外发布一批总投资额高达1100亿元的“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涵盖108个项目。如此大的投入、如此多的项目,不仅刷新了珠海的历史纪录,在全国沿海城市中也极为罕见。

珠海为什么亮出这样的大招,珠海市委书记陈勇的回答掷地有声:珠海海洋海岛资源得天独厚,新征程上珠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优势在海洋、重要动能在海洋、重要空间在海洋。
珠海是陆地面积最小的经济特区,却拥有最大的海洋管辖面积。珠海非常清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既回答了珠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问题,也破解了珠海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难题。
三
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的珠海涉海企业数量多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集聚了中国海油深海公司、三一海洋重工、番禺珠江钢管等为代表的明星企业。从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到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的海洋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今天的珠海拥有南方海洋实验室等40家海洋创新平台,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市内10所高校中7所拥有涉海专业。这些高能级科研平台,几乎可以代言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珠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珠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就是珠海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交付使用,代表了世界海洋装备技术的顶尖水平。在万山海域,“格盛1号”“澎湖号”等“海上粮仓”昂首矗立,大国重器在此化作养鱼神器,科技利刃劈开千年养殖困局……
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不是传统渔歌的简单延续,而是智能制造与蓝色粮仓的壮丽交响;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或产业堆积,而是一场深刻的发展范式革命。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珠海正以系统思维推进陆海统筹,将海洋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碧海蓝天”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这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体现了珠海对海洋文明内涵的深刻把握——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征服海洋的能力,更要有与海洋共生共荣的智慧。
从“珠海渔女”的浪漫传说到“海上牧场”的现实传奇,珠海这座城市始终将命运锚点抛向深蓝。伶仃洋不再伶仃,珠海正以惊涛拍岸的力度重塑海洋经济地理。从情侣路畔欢乐的游人如织,到高栏港忙碌的集装箱码头,再到万山群岛充满生机的海上牧场,珠海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座城市向海而兴的坚定决心,也是一个民族经略海洋的壮阔胸怀。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对海洋的态度,往往决定其文明的兴衰。纵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伦敦凭借泰晤士河口的优越位置,成为大英帝国“日不落”荣耀的指挥中枢;纽约依托哈德逊河入海处的天然良港,崛起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心脏;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从小渔村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些城市的兴衰史,印证了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那句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四
天风浩荡,碧波万顷。辽阔南海,千帆竞发。这片曾经见证文天祥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水域,正涌动着新时代的蓝色革命浪潮。
45年风雨兼程,珠海从匍匐于陆地边缘的农业县,蝶变为拥抱深蓝的海洋城市。珠海的伟大跨越,不仅在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城市面貌的巨变,更在于一种精神的升华:敢闯敢试的特区魂、向海图强的蓝色梦、联通世界的开放志。
珠海向海图强,不仅是地理方位的选择,更是发展视野的宏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直挂云帆的魄力驶向深蓝。更大的珠海昭示在于:只要保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定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必能破浪前行,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潮涌珠江,永不停歇。站在45周年的历史节点,珠海的“海洋叙事”如同大海日出、彩霞满天。当珠海这颗明珠在南海之滨熠熠生辉时,它照耀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乘风破浪的珠海必将前途无量!
文字:南方日报特约评论员龙建刚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这个世界壮阔浩瀚的风景,大多诞生在淡水和咸水交汇、江水与海水相拥的地方。在风起潮涌的南海之滨,在风景独好的伶仃洋畔,珠海经济特区今天迎来45周年华诞。
45年筚路蓝缕、45载砥砺奋进,珠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熠熠生辉的南海明珠。45年前的珠海,还只是一个年地区生产总值刚刚突破2亿元的边陲小镇,今天的珠海正以超4000亿元经济总量的身姿,屹立于珠江口西岸。这是何等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沧桑巨变!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海而生、因海而兴——这是珠海的昨天;挺进深蓝、向海图强——这是珠海的今天。从“望洋兴叹”到“牧海而歌”,珠海用45年实现了从“渔民小县”到“海洋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海上珠海”的强势崛起,是给经济特区45岁生日最好的献礼。这是一曲雄浑壮美的海洋强国建设的珠海篇章,这是一部震撼人心、向海图强的珠海史诗。
此时此刻,人们在向珠海行注目礼。
一
珠海情侣路和海虹路交会处,珠海博物馆的中央展厅耸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它就是珠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岭南第一岩画:距今四千年前,百越先民就在高栏港宝镜湾的巨石上,刻下捕鱼时大小船只交叠的情景。
古越人将渔猎耕海的生存智慧、对海洋的敬畏与征服,全部熔铸进这恢弘的石上史诗。这是一座跨时空的灯塔,照亮了珠江口海洋文明的源起——原来这座城市向海图强的基因,早在史前时代就已在这片岩石上烙下了永不褪色的蔚蓝印记。
浩荡珠江,八口出海。崖门、磨刀门、坭湾门、鸡啼门和虎跳门流经珠海。珠江,这条绵延二千余公里的水系,携带着云贵高原的泥土、岭南大地的养分,一路奔腾至南海之滨。当珠江与南海在珠海相会,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交汇,更是文明形态的融合。
江海交汇的珠海,既有大江的稳重,又富有大海的冒险;既保留了岭南文化的韵味,又积极拥抱世界的变革。
回望历史,珠海从来都是两种文明对话的前沿: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瓷器、茶叶、丝绸从这里运往海外,异域的香料、珠宝由此传入中华。容闳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陈芳从这里远渡重洋,成为夏威夷商界巨子。珠海人骨子里既有着珠江流域的务实勤勉,又有着南海赋予的敢闯敢试。

珠海是中国最早放眼向洋看世界的地方,率先开启了古老中国向海图强的历史先河。1909年,香洲开设无税商埠;1930年,中山县唐家湾开辟为无税口岸。尽管珠海人两次试办“特区”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但珠海人开放创新、向海图强的精神矢志不移、历久弥新。
历史的洪流终于在蛰伏中蓄力和爆发: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一声惊雷唤醒沉睡的海疆,江海交汇的基因被彻底激活。
珠海的拓荒者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向海要地、向天要路:移山填海造出九洲大道,炸礁筑港建成深水良港;白藤湖农民“洗脚上田”搞旅游,万山渔民“驾船出海”闯远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在这里落户,第一座跨境大桥在这里构想……珠海人以海为纸、以奋斗为墨,挥毫写下特区建设的开篇序章。
若论珠海向海图强的象征,莫过于“桥”的史诗。2009年,珠海大桥如长虹贯日,连接东西城区;2018年,港珠澳大桥蛟龙入海;2024年,黄茅海跨海大桥随后再破波涛,让珠海从地理末梢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珠海人以桥为笔,在沧海之上书写着“联通世界”的雄心——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征服,更是对开放精神的永恒宣誓。
二
2023年的珠海好戏连台。
这一年,珠海确定了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定位,珠海提出实施“十大工程”。
这一年,珠海组建广东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次年,在广东省率先成立海洋发展局,从体制机制上全力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珠海的“蓝色经济”发展也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蓝色动能”。这一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对珠海“做足海的文章”“加快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提出明确要求。这是省委、省政府对珠海为广东建设海洋强省挑大梁的寄望和信任。
2025年6月26日,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勾勒出“海上新广东”蓝图,明确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8月8日,珠海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珠海市委、市政府郑重表态: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使命担当,奋力把珠海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深刻把握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部署要求,坚定扛起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任务,奋力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正式向外发布一批总投资额高达1100亿元的“海上新基建”项目清单,涵盖108个项目。如此大的投入、如此多的项目,不仅刷新了珠海的历史纪录,在全国沿海城市中也极为罕见。

珠海为什么亮出这样的大招,珠海市委书记陈勇的回答掷地有声:珠海海洋海岛资源得天独厚,新征程上珠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优势在海洋、重要动能在海洋、重要空间在海洋。
珠海是陆地面积最小的经济特区,却拥有最大的海洋管辖面积。珠海非常清楚: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既回答了珠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问题,也破解了珠海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难题。
三
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的珠海涉海企业数量多达36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40家,专精特新企业超55家,集聚了中国海油深海公司、三一海洋重工、番禺珠江钢管等为代表的明星企业。从传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到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珠海的海洋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今天的珠海拥有南方海洋实验室等40家海洋创新平台,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市内10所高校中7所拥有涉海专业。这些高能级科研平台,几乎可以代言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珠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珠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顺利下水,就是珠海海洋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号交付使用,代表了世界海洋装备技术的顶尖水平。在万山海域,“格盛1号”“澎湖号”等“海上粮仓”昂首矗立,大国重器在此化作养鱼神器,科技利刃劈开千年养殖困局……
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不是传统渔歌的简单延续,而是智能制造与蓝色粮仓的壮丽交响;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或产业堆积,而是一场深刻的发展范式革命。

更加令人振奋的是,珠海正以系统思维推进陆海统筹,将海洋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碧海蓝天”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这种发展理念的升华,体现了珠海对海洋文明内涵的深刻把握——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征服海洋的能力,更要有与海洋共生共荣的智慧。
从“珠海渔女”的浪漫传说到“海上牧场”的现实传奇,珠海这座城市始终将命运锚点抛向深蓝。伶仃洋不再伶仃,珠海正以惊涛拍岸的力度重塑海洋经济地理。从情侣路畔欢乐的游人如织,到高栏港忙碌的集装箱码头,再到万山群岛充满生机的海上牧场,珠海向世界展示的,是一座城市向海而兴的坚定决心,也是一个民族经略海洋的壮阔胸怀。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对海洋的态度,往往决定其文明的兴衰。纵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伦敦凭借泰晤士河口的优越位置,成为大英帝国“日不落”荣耀的指挥中枢;纽约依托哈德逊河入海处的天然良港,崛起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心脏;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从小渔村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些城市的兴衰史,印证了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那句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四
天风浩荡,碧波万顷。辽阔南海,千帆竞发。这片曾经见证文天祥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水域,正涌动着新时代的蓝色革命浪潮。
45年风雨兼程,珠海从匍匐于陆地边缘的农业县,蝶变为拥抱深蓝的海洋城市。珠海的伟大跨越,不仅在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城市面貌的巨变,更在于一种精神的升华:敢闯敢试的特区魂、向海图强的蓝色梦、联通世界的开放志。
珠海向海图强,不仅是地理方位的选择,更是发展视野的宏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直挂云帆的魄力驶向深蓝。更大的珠海昭示在于:只要保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与定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必能破浪前行,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潮涌珠江,永不停歇。站在45周年的历史节点,珠海的“海洋叙事”如同大海日出、彩霞满天。当珠海这颗明珠在南海之滨熠熠生辉时,它照耀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乘风破浪的珠海必将前途无量!
文字:南方日报特约评论员龙建刚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