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 | 凤凰中学新西兰微留学社会实践学生作品展播第六期——彭浩宸、伍泽语研学心得
学贯中西 · 新西兰
微留学社会实践
学生作品展播 第六期

 

当飞机穿越云层降落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两位少年用截然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西兰的双重叙事。

彭浩宸同学以宏阔的视野,带我们穿行于惠灵顿的文化交融、北帕课堂的思维碰撞、罗托鲁瓦的地热奇观,更在伊甸山的暴雨中见证了携手攀登的勇气;伍泽语同学则以细腻的感知,捕捉了寄宿家庭烤饼干的香气、图伊鸟跃动的羽翼、圆桌课上关于气候变暖的震颤对话,最终将一枚银蕨叶的脉络化作新西兰的永恒印记。

这两段旅程犹如相互映照的双面镜:一面展现山河壮阔的自然史诗,一面折射人间烟火的人文温情。让我们透过他们的文字,感受这场跨越赤道的成长之旅,体会少年们如何在新西兰的天地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NO. 1

新西兰研学之旅: 跨越万里的成长课堂

——作者 彭浩宸

当飞机降落在惠灵顿机场时,清凉的海风裹着草木香扑面而来。这座被誉为“风之城”的首都,用高低错落的彩色房屋和蜿蜒的海岸线,为我拉开了新西兰探索的序幕。

0 1
惠灵顿:文化交融的风之城

站在维多利亚山观景台,整座城市如同一幅动态油画:湛蓝的库克海峡环抱着繁忙的港口,街头艺人悠扬的毛利战舞音乐与现代电车的叮铃声交织。在蒂帕帕国家博物馆,我触摸到了珍贵的毛利图腾柱,看着3D动画重现的火山喷发场景,第一次感受到自然与文化如此鲜活地共生。

0 2
北帕默斯顿:课堂里的跨文化碰撞

在北帕默斯顿男子高中插班的经历最令我难忘。尽管数学课上的方程式全球通用,但这里的课堂更像探险一一物理老师带我们在操场用风筝测风速,生物课直接走进湿地观察珍稀鸟类。午餐时分,毛利同学教我玩传统木棍游戏Ti Rakau,我们用树枝敲击出清脆节奏,不需要翻译的笑容就是最好的交流。

0 3

自然奇观:大地谱写的诗歌

罗托鲁瓦地热公园沸腾的泥浆池咕嘟作响,蒸腾的雾气中带着淡淡的硫磺味,仿佛踏入了地球的呼吸孔;红树林栈道则像绿色隧道,斑驳的阳光透过30米高的树冠,在木板路上洒下跳跃的光斑。陶波湖的宁静与胡卡瀑布的轰鸣形成奇妙对比:前者如蓝宝石般倒映着雪山,后者则以每秒22万升的水量演绎着自然的力量。

 

0 4

暴雨中的伊甸山:意外收获的勇气

行程尾声的奥克兰给了我们最特别的礼物--伊甸山顶突如其来的暴雨。原本惬意的火山口徒步变成了一场冒险:雨水模糊了视线,登山鞋在泥泞中打滑,但我们手拉手组成人链,踩着彼此的脚印向上攀登。当终于抵达山顶那一刻,乌云忽然裂开一道缝隙,雨中的天空塔像银色利剑刺破云层,这般震撼的景色,是晴天永远看不到的特别礼物。

 

十四天的研学之旅,让我读懂了新西兰的AB面:A面是课本里的地理坐标,B面是毛利长老讲述星空传说时的眸光;是插班同学递来午餐三明治的温暖;更是暴雨中大家齐声高唱民歌穿透雨幕的勇气。原来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

 

NO. 2

南半球的课桌

——作者 伍泽语

飞机降落在惠灵顿机场时,窗外的云层突然散开,露出一片我从未见过的蓝天,那种蓝像是被南太平洋的海水洗过,又像是被新西兰特有的清冽空气过滤过,蓝得让人心头一颤。

转乘小巴前往北帕默斯顿的路上,成群的绵羊在起伏的丘陵上啃食青草,远远望去像是一团团会移动的云朵。寄宿家庭的女主人玛莎在门口迎接我时,身上还系着烤饼干的围裙,她给了我一个结实的拥抱,那种温暖瞬间击穿了十二小时飞行的疲惫,“Make yourself at home”,她说这话时,厨房里正飘出烤司康饼的香气。我的房间窗户外正对着一棵不知名的树,每到清晨总有三两只羽毛鲜艳的鸟在枝头跳跃,玛莎告诉我那是新西兰特有的图伊鸟,它们的鸣叫声像某种奇特的乐器。

北帕校区的教室与国内截然不同,没有整齐排列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随意移动的沙发和圆桌。第一节课上金发的史密斯先生让我们围坐成一圈,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来自库克群岛的男生讲述家乡海平面上升的亲眼所见时,声音里带着我从未在教科书上读到过的颤抖。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来,照在他深棕色皮肤上,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感同身受"最真实的模样。

伊甸山的火山口比想象中更为壮观,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奥克兰全景时,恰逢一群学生模样的当地少年从身边跑过,他们健康的小腿肌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笑声像一串银铃般洒满山坡。远处的天空塔在暮色中渐渐亮起灯光,而梅西大学砖红色的建筑群就安静地匍匐在城市里。

回程飞机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我翻开笔记本发现里面夹着一片北帕校园里捡到的银色蕨叶——新西兰的国徽图案它已经有些干枯,但叶脉依然清晰如南十字星座的轨迹。机舱灯光下,叶片在纸页上投下细密的阴影,恍若那片土地上所有相遇留下的印记最后的最后再次感谢老师,homestay父母,凤中,自己父母。

 

-END-

 

编辑:雷金萍 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
微信
朋友圈
学贯中西 | 凤凰中学新西兰微留学社会实践学生作品展播第六期——彭浩宸、伍泽语研学心得
观海融媒 2025-08-26 17:55
学贯中西 · 新西兰
微留学社会实践
学生作品展播 第六期

 

当飞机穿越云层降落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两位少年用截然不同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西兰的双重叙事。

彭浩宸同学以宏阔的视野,带我们穿行于惠灵顿的文化交融、北帕课堂的思维碰撞、罗托鲁瓦的地热奇观,更在伊甸山的暴雨中见证了携手攀登的勇气;伍泽语同学则以细腻的感知,捕捉了寄宿家庭烤饼干的香气、图伊鸟跃动的羽翼、圆桌课上关于气候变暖的震颤对话,最终将一枚银蕨叶的脉络化作新西兰的永恒印记。

这两段旅程犹如相互映照的双面镜:一面展现山河壮阔的自然史诗,一面折射人间烟火的人文温情。让我们透过他们的文字,感受这场跨越赤道的成长之旅,体会少年们如何在新西兰的天地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NO. 1

新西兰研学之旅: 跨越万里的成长课堂

——作者 彭浩宸

当飞机降落在惠灵顿机场时,清凉的海风裹着草木香扑面而来。这座被誉为“风之城”的首都,用高低错落的彩色房屋和蜿蜒的海岸线,为我拉开了新西兰探索的序幕。

0 1
惠灵顿:文化交融的风之城

站在维多利亚山观景台,整座城市如同一幅动态油画:湛蓝的库克海峡环抱着繁忙的港口,街头艺人悠扬的毛利战舞音乐与现代电车的叮铃声交织。在蒂帕帕国家博物馆,我触摸到了珍贵的毛利图腾柱,看着3D动画重现的火山喷发场景,第一次感受到自然与文化如此鲜活地共生。

0 2
北帕默斯顿:课堂里的跨文化碰撞

在北帕默斯顿男子高中插班的经历最令我难忘。尽管数学课上的方程式全球通用,但这里的课堂更像探险一一物理老师带我们在操场用风筝测风速,生物课直接走进湿地观察珍稀鸟类。午餐时分,毛利同学教我玩传统木棍游戏Ti Rakau,我们用树枝敲击出清脆节奏,不需要翻译的笑容就是最好的交流。

0 3

自然奇观:大地谱写的诗歌

罗托鲁瓦地热公园沸腾的泥浆池咕嘟作响,蒸腾的雾气中带着淡淡的硫磺味,仿佛踏入了地球的呼吸孔;红树林栈道则像绿色隧道,斑驳的阳光透过30米高的树冠,在木板路上洒下跳跃的光斑。陶波湖的宁静与胡卡瀑布的轰鸣形成奇妙对比:前者如蓝宝石般倒映着雪山,后者则以每秒22万升的水量演绎着自然的力量。

 

0 4

暴雨中的伊甸山:意外收获的勇气

行程尾声的奥克兰给了我们最特别的礼物--伊甸山顶突如其来的暴雨。原本惬意的火山口徒步变成了一场冒险:雨水模糊了视线,登山鞋在泥泞中打滑,但我们手拉手组成人链,踩着彼此的脚印向上攀登。当终于抵达山顶那一刻,乌云忽然裂开一道缝隙,雨中的天空塔像银色利剑刺破云层,这般震撼的景色,是晴天永远看不到的特别礼物。

 

十四天的研学之旅,让我读懂了新西兰的AB面:A面是课本里的地理坐标,B面是毛利长老讲述星空传说时的眸光;是插班同学递来午餐三明治的温暖;更是暴雨中大家齐声高唱民歌穿透雨幕的勇气。原来最好的课堂,永远在路上……

 

NO. 2

南半球的课桌

——作者 伍泽语

飞机降落在惠灵顿机场时,窗外的云层突然散开,露出一片我从未见过的蓝天,那种蓝像是被南太平洋的海水洗过,又像是被新西兰特有的清冽空气过滤过,蓝得让人心头一颤。

转乘小巴前往北帕默斯顿的路上,成群的绵羊在起伏的丘陵上啃食青草,远远望去像是一团团会移动的云朵。寄宿家庭的女主人玛莎在门口迎接我时,身上还系着烤饼干的围裙,她给了我一个结实的拥抱,那种温暖瞬间击穿了十二小时飞行的疲惫,“Make yourself at home”,她说这话时,厨房里正飘出烤司康饼的香气。我的房间窗户外正对着一棵不知名的树,每到清晨总有三两只羽毛鲜艳的鸟在枝头跳跃,玛莎告诉我那是新西兰特有的图伊鸟,它们的鸣叫声像某种奇特的乐器。

北帕校区的教室与国内截然不同,没有整齐排列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随意移动的沙发和圆桌。第一节课上金发的史密斯先生让我们围坐成一圈,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来自库克群岛的男生讲述家乡海平面上升的亲眼所见时,声音里带着我从未在教科书上读到过的颤抖。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来,照在他深棕色皮肤上,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感同身受"最真实的模样。

伊甸山的火山口比想象中更为壮观,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奥克兰全景时,恰逢一群学生模样的当地少年从身边跑过,他们健康的小腿肌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笑声像一串银铃般洒满山坡。远处的天空塔在暮色中渐渐亮起灯光,而梅西大学砖红色的建筑群就安静地匍匐在城市里。

回程飞机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我翻开笔记本发现里面夹着一片北帕校园里捡到的银色蕨叶——新西兰的国徽图案它已经有些干枯,但叶脉依然清晰如南十字星座的轨迹。机舱灯光下,叶片在纸页上投下细密的阴影,恍若那片土地上所有相遇留下的印记最后的最后再次感谢老师,homestay父母,凤中,自己父母。

 

-END-

 

编辑:雷金萍 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