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地的朋友问我:怎样才算到过珠海,拥抱过珠海?
我说你要到一个优雅的建筑去,在海风擦亮的轮廓里,感受城市的徽章:白天,日光沿贝壳弧度流淌;夜晚,星光与月光落进金属褶皱,缀满银子。这就是日月贝,建在海上的大剧院。它最能诠释珠海的现代与传统,让你在光影里读懂:珠海的城市与钢铁和海,本是相互凝视的存在。
作为一个珠海人,我喜欢珠海的安逸、少了喧嚣的宁静,喜欢它宿命般的布局。凤凰山、板樟山切割出的空间,山影在暮色里浸成墨色,把城市抱在臂弯;也喜欢这里的河流江川,珠江诸多水道入海口给了珠海,接纳所有,再面对空阔。
因为日月贝的存在,我想起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的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十多年前,我就是奔着这座城市的抱负而来。那时日月贝还在图纸上,这座城市是诗意浪漫、宜居与慢,让脚步等一等海浪的节奏。
珠海大剧院的日月贝造型,是建筑史上横空出世的惊世之作。中国人陈可石的设计,灵感源自《维纳斯的诞生》,而设计师恰在图册发现珠江口特有的日月贝。
在珠海的沙滩,我曾和朋友捡到过这样的贝壳。日月贝,这种珠三角特有的贝类,一阴一阳恰如太极:日贝,月贝,像古人袖中的阴阳鱼,转着潮汐的刻度。
就像威尼斯人用大理石建水城,石头藏着浪声;敦煌匠人在石窟画飞天,珠海人要让混凝土、石与钢,在咸淡水交汇的伶仃洋长出日月贝的模样。人们说“这楼是自己从海里冒出来的”,像涨潮黎明被浪托上岸的贝,壳缝卡着星宿,带着海洋的脉搏。
要走到这座建筑的灵魂深处,你必须在它的腹内看一次歌舞剧、话剧或者听一场音乐会。那声音像贝壳含着的珍珠滚动出声,音符裹着海的咸湿。2022年11月的深秋夜,我和同事在日月贝看杨丽萍的《孔雀》。
剧终时,“雪花”从穹顶飘落,像是揉碎的月光,落在掌心的长调。64岁的杨丽萍赤足上台,那一刻众人屏息,望远镜里,她脚踝的银铃每转一次,就洒落星光,有人悄悄用掌心接住,像接住从贝壳里滚出的碎珠。此刻她不是孔雀,是所有失羽的生命本身:每个旋转都在对抗地心引力,如贝壳托住珍珠;发丝飞扬如泼墨,掺着海的蓝;每次跪拜都像要把自己种进土里,根扎进贝壳基座,扎进伶仃洋。
这时我落泪了。走出贝壳,港珠澳大桥的灯光连成珠链,而贝壳是最亮的扣。真正的永恒,从不是杨丽萍的某个舞姿,再美也会过去;也不是日月贝的某束灯光,霓虹终会暗,而是艺术与建筑共织的这一刻:孔雀在贝壳中死而复生,谢幕时演员手拉手鞠躬,指尖相触处是浪与岸的应答;我无法从二楼观察细节,那时,我们终于读懂:生命本是一场壮丽的借还,如贝壳向大海借来珍珠,用血肉裹住沙砾熬成光;我们向父母借来生命,用啼哭接过他们的年轮,再把白发种进自己的鬓角。
回到日月贝,它不也是一场生命借还?石借自大山,粤北的丹霞带着南岭的褶皱,被浪磨成贝壳的曲线,记得山的心跳;钢筋借自千锤百炼,曾是矿山的铁脉,经千次锻打才弯出贝壳的弧度,如贝壳用肉身磨出硬壳。哪有侥幸的成功?每道焊缝里都凝着焊工的汗,像贝壳凝着咸涩的泪,一滴一滴熬成光的形状。
人们说,日月贝的夜晚最动人。20000个LED模块组成的“光子皮肤”,随季节、天气、演出变幻。灯光亮起,大贝壳时而如初升太阳,小贝壳化作含羞月牙。这让人想起珍珠的光泽用彩玻璃把阳光酿成蜜。珠海的贝壳更顽皮:演《卡门》时烈焰熊熊,似渔火窜上岸烧红半片天;奏《梁祝》时变成两只幽蓝蝴蝶,翅膀扇得浪尖泛青。
“珠生于贝,贝生于海”,在双贝交叠的日月贝造型里,是情侣最爱拍照的海天之间。不管阴晴,无论有没有贝壳的影子铺满天。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如贝壳闪烁,像刚从浪里捞出,夜里的日月贝,挂着细碎的光,一碰就跌成满地星子。
1973年悉尼歌剧院落成,丹麦建筑师乌松的“帆船贝壳” 震惊世界,那时珠海还只是南海一角,老照片里只有渔村和椰林,渔火在浪里眨眼,椰林把影子投进沙,像给沉睡的贝壳盖了层绿被。
40年后,日月贝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地球仪上距离如拇指宽,却说着不同的海洋语言:悉尼的贝壳是北欧人眼里的南太平洋幻想,像安徒生童话带雪的清冽;珠海的贝壳是疍家人记忆里的生蚝礁,潮退时礁石上的蚝壳层层叠叠,如老渔民掌心的茧,藏着渔汛的密码。
人们说,台风天贝壳在风雨中忽明忽暗,铝板被风拍得呜呜响,像贝壳低吼,藏着与风暴较劲的倔强,如巨兽呼吸。海边传说:珍珠是贝壳在雷暴中孕育的泪,每颗都裹着风暴的重量,却亮得能照见云影。
好的建筑都会呼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天际线竞赛中,日月贝选了返璞归真的路。不同于广州塔、香港中环摩天楼,它始终与海洋亲密对话。
日月贝既“形似”传统,又“神韵”重构。它不是悉尼歌剧院的异域浪漫,也不是国家大剧院的符号,而是融海洋基因、在地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新建筑物种。真正的建筑是永恒,它不是对抗时间,而是成为时间的肌理,当潮水年复一年拍打野狸岛,这对贝壳终将成为珠海人集体记忆的钙化层,在建筑史长卷写下东方海洋美学的范式。
潮水退去时,有人在礁石捡到半片贝壳,内侧虹彩像揉碎的日月贝灯光。
或许千百年后,新的潮水漫过这里,漫过锈蚀的铝板和风化的基石。那时的拾贝人会捡到什么?是某场《卡门》未熄的火焰,还是此刻正沿贝壳弧度流淌的月光?
海不说话,只用浪尖的白,在沙滩写未完的诗。

外地的朋友问我:怎样才算到过珠海,拥抱过珠海?
我说你要到一个优雅的建筑去,在海风擦亮的轮廓里,感受城市的徽章:白天,日光沿贝壳弧度流淌;夜晚,星光与月光落进金属褶皱,缀满银子。这就是日月贝,建在海上的大剧院。它最能诠释珠海的现代与传统,让你在光影里读懂:珠海的城市与钢铁和海,本是相互凝视的存在。
作为一个珠海人,我喜欢珠海的安逸、少了喧嚣的宁静,喜欢它宿命般的布局。凤凰山、板樟山切割出的空间,山影在暮色里浸成墨色,把城市抱在臂弯;也喜欢这里的河流江川,珠江诸多水道入海口给了珠海,接纳所有,再面对空阔。
因为日月贝的存在,我想起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的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十多年前,我就是奔着这座城市的抱负而来。那时日月贝还在图纸上,这座城市是诗意浪漫、宜居与慢,让脚步等一等海浪的节奏。
珠海大剧院的日月贝造型,是建筑史上横空出世的惊世之作。中国人陈可石的设计,灵感源自《维纳斯的诞生》,而设计师恰在图册发现珠江口特有的日月贝。
在珠海的沙滩,我曾和朋友捡到过这样的贝壳。日月贝,这种珠三角特有的贝类,一阴一阳恰如太极:日贝,月贝,像古人袖中的阴阳鱼,转着潮汐的刻度。
就像威尼斯人用大理石建水城,石头藏着浪声;敦煌匠人在石窟画飞天,珠海人要让混凝土、石与钢,在咸淡水交汇的伶仃洋长出日月贝的模样。人们说“这楼是自己从海里冒出来的”,像涨潮黎明被浪托上岸的贝,壳缝卡着星宿,带着海洋的脉搏。
要走到这座建筑的灵魂深处,你必须在它的腹内看一次歌舞剧、话剧或者听一场音乐会。那声音像贝壳含着的珍珠滚动出声,音符裹着海的咸湿。2022年11月的深秋夜,我和同事在日月贝看杨丽萍的《孔雀》。
剧终时,“雪花”从穹顶飘落,像是揉碎的月光,落在掌心的长调。64岁的杨丽萍赤足上台,那一刻众人屏息,望远镜里,她脚踝的银铃每转一次,就洒落星光,有人悄悄用掌心接住,像接住从贝壳里滚出的碎珠。此刻她不是孔雀,是所有失羽的生命本身:每个旋转都在对抗地心引力,如贝壳托住珍珠;发丝飞扬如泼墨,掺着海的蓝;每次跪拜都像要把自己种进土里,根扎进贝壳基座,扎进伶仃洋。
这时我落泪了。走出贝壳,港珠澳大桥的灯光连成珠链,而贝壳是最亮的扣。真正的永恒,从不是杨丽萍的某个舞姿,再美也会过去;也不是日月贝的某束灯光,霓虹终会暗,而是艺术与建筑共织的这一刻:孔雀在贝壳中死而复生,谢幕时演员手拉手鞠躬,指尖相触处是浪与岸的应答;我无法从二楼观察细节,那时,我们终于读懂:生命本是一场壮丽的借还,如贝壳向大海借来珍珠,用血肉裹住沙砾熬成光;我们向父母借来生命,用啼哭接过他们的年轮,再把白发种进自己的鬓角。
回到日月贝,它不也是一场生命借还?石借自大山,粤北的丹霞带着南岭的褶皱,被浪磨成贝壳的曲线,记得山的心跳;钢筋借自千锤百炼,曾是矿山的铁脉,经千次锻打才弯出贝壳的弧度,如贝壳用肉身磨出硬壳。哪有侥幸的成功?每道焊缝里都凝着焊工的汗,像贝壳凝着咸涩的泪,一滴一滴熬成光的形状。
人们说,日月贝的夜晚最动人。20000个LED模块组成的“光子皮肤”,随季节、天气、演出变幻。灯光亮起,大贝壳时而如初升太阳,小贝壳化作含羞月牙。这让人想起珍珠的光泽用彩玻璃把阳光酿成蜜。珠海的贝壳更顽皮:演《卡门》时烈焰熊熊,似渔火窜上岸烧红半片天;奏《梁祝》时变成两只幽蓝蝴蝶,翅膀扇得浪尖泛青。
“珠生于贝,贝生于海”,在双贝交叠的日月贝造型里,是情侣最爱拍照的海天之间。不管阴晴,无论有没有贝壳的影子铺满天。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如贝壳闪烁,像刚从浪里捞出,夜里的日月贝,挂着细碎的光,一碰就跌成满地星子。
1973年悉尼歌剧院落成,丹麦建筑师乌松的“帆船贝壳” 震惊世界,那时珠海还只是南海一角,老照片里只有渔村和椰林,渔火在浪里眨眼,椰林把影子投进沙,像给沉睡的贝壳盖了层绿被。
40年后,日月贝与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地球仪上距离如拇指宽,却说着不同的海洋语言:悉尼的贝壳是北欧人眼里的南太平洋幻想,像安徒生童话带雪的清冽;珠海的贝壳是疍家人记忆里的生蚝礁,潮退时礁石上的蚝壳层层叠叠,如老渔民掌心的茧,藏着渔汛的密码。
人们说,台风天贝壳在风雨中忽明忽暗,铝板被风拍得呜呜响,像贝壳低吼,藏着与风暴较劲的倔强,如巨兽呼吸。海边传说:珍珠是贝壳在雷暴中孕育的泪,每颗都裹着风暴的重量,却亮得能照见云影。
好的建筑都会呼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天际线竞赛中,日月贝选了返璞归真的路。不同于广州塔、香港中环摩天楼,它始终与海洋亲密对话。
日月贝既“形似”传统,又“神韵”重构。它不是悉尼歌剧院的异域浪漫,也不是国家大剧院的符号,而是融海洋基因、在地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新建筑物种。真正的建筑是永恒,它不是对抗时间,而是成为时间的肌理,当潮水年复一年拍打野狸岛,这对贝壳终将成为珠海人集体记忆的钙化层,在建筑史长卷写下东方海洋美学的范式。
潮水退去时,有人在礁石捡到半片贝壳,内侧虹彩像揉碎的日月贝灯光。
或许千百年后,新的潮水漫过这里,漫过锈蚀的铝板和风化的基石。那时的拾贝人会捡到什么?是某场《卡门》未熄的火焰,还是此刻正沿贝壳弧度流淌的月光?
海不说话,只用浪尖的白,在沙滩写未完的诗。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