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雨落石龙

一阵豪雨,让夏日的凌人气势矮了三分。荔枝树叶在雨中绿得更加真切,石块垒砌的树池经雨水的洗涤,像抹了一层光。我们撑着伞躲在黄皮树下,望着白墙黛瓦的民宿,和在雨中摆动的红灯笼,恍惚间好像来到了烟雨江南。

但这里不是江南,而是曾经留下我足迹的斗门石龙村。

清康熙年间,石龙村先祖周姓从中原远道而来,在这个五指山以东、顺流河以西的地方,垦山开岭,开拓田园。涔涔汗水洇染了晨昏,一个村庄就此落成。岁月流转,何氏、赵氏后来相继迁入,从此村庄三姓交融,烟火渐盛。2005年,由原来的石龙村和三湾村合并成一个村庄,统一叫石龙村。

古老的村庄已从陈旧的岁月中挣脱出来,而一路的民宿,却用木门青瓦、白墙院落、迎风花草,点染了一番旧时韵味,像典雅的词句随意铺陈了一首现代诗,诗中落满古风。岁月匆匆,浮躁的心若能在这里栖息片刻,看东山月起,听夏虫唧唧,在安宁中窥见内心所想、所求,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这里的民宿,都是村内空置房盘活所用。离开故土的村民自愿把房屋腾给村里打造,足见他们的拳拳之心。多年前我来到这里,那时只有石板路和整齐的青瓦白墙,而现在,墙边有了花草,休闲院落有了诱人的果香,还有独享早晨与黄昏的观景平台,更彰显了古朴的田园诗意。想想在院子里卸下尘世生活带来的疲惫,静听天地与自己的呼吸,是何其美妙。

城市酒店给旅人带来的也许是现代环境的舒适与物质的享受,而石龙村的民宿给游客带来的却更像是精神的回归。在这里,你来到一个返璞归真的天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会进一步思考,追求浮华名利与寻一片心中净土,回归自我,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更有意义。

在一个院子里,我们坐在茶几旁听雨,一个在此管理民宿的女士说起了十年间民宿从打造到现在的路途。有过艰辛,也有很多的收获,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虽然目前经济形势比不上早些年,但还是有络绎不绝的游人。此时雨越下越大,人生与自然界一样,必定要经历风雨,一个村庄的发展亦然。我相信石龙村民宿会带着她浓郁的诗韵走向更远的岁月。

除了民宿街,石龙村更广阔的画卷在“岭南大地”,景区的核心区域就位于石龙村。“百草园”“花田喜地”“岭南风情水街”……这些景点映入眼帘,仿佛自己也成为花草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进入无我的境界。

“百草园”中橱窗里的每一剂草药都仿佛来自《诗经》,有田园的气息,有治病救人的美德,有安放心灵的清香。在这个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馆内,我们了解到了阴阳平衡、天人同源等中药文化的内涵。在“百草园”内开展的“望、闻、问、切”的研学活动,和中药的“寻、辨、识、采、制”的科普,也使得中医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

除了精心打造的景点,石龙村的底色离不开葱葱郁郁的花木产业。发展旅游业前,石龙村依托了莲洲镇的花木产业,从一个普通村庄变成花木村。各种花木从小苗开始,经几年时间,才长成荫浓花盛的大树。草木是有情的,它们的情,就是以绿叶花香回赠农人,以告别故园的方式增加农人的收入。而葱茏的花木,无意中营造了自然景观,它们在呼吸吐纳之间制造的负离子,又为石龙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个旅游村庄除了发展生态,还需文化的传承与体验。已入选珠海市非遗文化名录的莲洲地色,起源于莲洲镇的文锋村,如今的传承人就在石龙村。地色与飘色相对,飘色中表演的人物是脱离地面,展现凌空之美,而地色的表演人物是在地上,手持道具且可与观众即兴互动。

“八仙过海”的民间传说,在这里已表演了多年。身背药葫芦的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的汉钟离,骑纸驴的张果老,手捧莲花的何仙姑……八仙们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非遗节目表演中,引来众多喝彩声与欢呼声。沸腾的街上,演员们穿着粉衣、蓝衣、黄衣等颜色的古代服饰,戴着各种头饰,飘逸中带着极强的喜感,让人觉得神仙就在身边,不再遥远。各显神通的才能,风调雨顺的愿望,都在演员们的神态、动作中呈现。石龙文化墙,把莲洲地色的缤纷、趣味、内涵,在我们面前逐一展现。

离开石龙村时,夏雨初晴,天空湛蓝如洗。我相信石龙村的发展,必定有过阵痛,但石龙村经风雨洗练的温润之光,正散发在雨后清新的空气中。

文字:梁冬霓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湾韵丨雨落石龙
珠海特区报 2025-09-20 02:30

一阵豪雨,让夏日的凌人气势矮了三分。荔枝树叶在雨中绿得更加真切,石块垒砌的树池经雨水的洗涤,像抹了一层光。我们撑着伞躲在黄皮树下,望着白墙黛瓦的民宿,和在雨中摆动的红灯笼,恍惚间好像来到了烟雨江南。

但这里不是江南,而是曾经留下我足迹的斗门石龙村。

清康熙年间,石龙村先祖周姓从中原远道而来,在这个五指山以东、顺流河以西的地方,垦山开岭,开拓田园。涔涔汗水洇染了晨昏,一个村庄就此落成。岁月流转,何氏、赵氏后来相继迁入,从此村庄三姓交融,烟火渐盛。2005年,由原来的石龙村和三湾村合并成一个村庄,统一叫石龙村。

古老的村庄已从陈旧的岁月中挣脱出来,而一路的民宿,却用木门青瓦、白墙院落、迎风花草,点染了一番旧时韵味,像典雅的词句随意铺陈了一首现代诗,诗中落满古风。岁月匆匆,浮躁的心若能在这里栖息片刻,看东山月起,听夏虫唧唧,在安宁中窥见内心所想、所求,也不失为一件快事。

这里的民宿,都是村内空置房盘活所用。离开故土的村民自愿把房屋腾给村里打造,足见他们的拳拳之心。多年前我来到这里,那时只有石板路和整齐的青瓦白墙,而现在,墙边有了花草,休闲院落有了诱人的果香,还有独享早晨与黄昏的观景平台,更彰显了古朴的田园诗意。想想在院子里卸下尘世生活带来的疲惫,静听天地与自己的呼吸,是何其美妙。

城市酒店给旅人带来的也许是现代环境的舒适与物质的享受,而石龙村的民宿给游客带来的却更像是精神的回归。在这里,你来到一个返璞归真的天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会进一步思考,追求浮华名利与寻一片心中净土,回归自我,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更有意义。

在一个院子里,我们坐在茶几旁听雨,一个在此管理民宿的女士说起了十年间民宿从打造到现在的路途。有过艰辛,也有很多的收获,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虽然目前经济形势比不上早些年,但还是有络绎不绝的游人。此时雨越下越大,人生与自然界一样,必定要经历风雨,一个村庄的发展亦然。我相信石龙村民宿会带着她浓郁的诗韵走向更远的岁月。

除了民宿街,石龙村更广阔的画卷在“岭南大地”,景区的核心区域就位于石龙村。“百草园”“花田喜地”“岭南风情水街”……这些景点映入眼帘,仿佛自己也成为花草的一部分,在大自然中进入无我的境界。

“百草园”中橱窗里的每一剂草药都仿佛来自《诗经》,有田园的气息,有治病救人的美德,有安放心灵的清香。在这个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馆内,我们了解到了阴阳平衡、天人同源等中药文化的内涵。在“百草园”内开展的“望、闻、问、切”的研学活动,和中药的“寻、辨、识、采、制”的科普,也使得中医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

除了精心打造的景点,石龙村的底色离不开葱葱郁郁的花木产业。发展旅游业前,石龙村依托了莲洲镇的花木产业,从一个普通村庄变成花木村。各种花木从小苗开始,经几年时间,才长成荫浓花盛的大树。草木是有情的,它们的情,就是以绿叶花香回赠农人,以告别故园的方式增加农人的收入。而葱茏的花木,无意中营造了自然景观,它们在呼吸吐纳之间制造的负离子,又为石龙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个旅游村庄除了发展生态,还需文化的传承与体验。已入选珠海市非遗文化名录的莲洲地色,起源于莲洲镇的文锋村,如今的传承人就在石龙村。地色与飘色相对,飘色中表演的人物是脱离地面,展现凌空之美,而地色的表演人物是在地上,手持道具且可与观众即兴互动。

“八仙过海”的民间传说,在这里已表演了多年。身背药葫芦的铁拐李,手持芭蕉扇的汉钟离,骑纸驴的张果老,手捧莲花的何仙姑……八仙们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非遗节目表演中,引来众多喝彩声与欢呼声。沸腾的街上,演员们穿着粉衣、蓝衣、黄衣等颜色的古代服饰,戴着各种头饰,飘逸中带着极强的喜感,让人觉得神仙就在身边,不再遥远。各显神通的才能,风调雨顺的愿望,都在演员们的神态、动作中呈现。石龙文化墙,把莲洲地色的缤纷、趣味、内涵,在我们面前逐一展现。

离开石龙村时,夏雨初晴,天空湛蓝如洗。我相信石龙村的发展,必定有过阵痛,但石龙村经风雨洗练的温润之光,正散发在雨后清新的空气中。

文字:梁冬霓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