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走进珠海市第十中学,以《如他所是,才为我愿——养育与教育的理想境界》为题,为珠海市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带来一场富有启迪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主办,珠海市第十中学协办,旨在回应社会对教育焦虑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普遍关切,引导教育回归“看见孩子、理解成长”的本质。

直面“内卷”现实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我们现在卷得太厉害了。”讲座伊始,李玫瑾教授直指当前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她指出,过度竞争正侵蚀家庭的平静、消耗父母的耐心,甚至让成长本身变得令人恐惧,导致不少孩子“畏生而逃”。
李玫瑾认为,许多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心理发育规律的养与教”。成人往往以外部目标为导向,强行推动孩子发展,却忽略了其心理发育的“自然节奏”。

作为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她以“水下心理”作喻,指出那些看不见的深层心理往往才是关键。她提出“十字转向法”,主张从横向比较转为纵向追溯,“研究过去,才能了解深层的心理”。她强调,孩子的许多问题,最终都与家庭有关。
尊重发展规律
提倡“自然养育”
李玫瑾从比较心理学实验出发,指出人类幼年发展具有独特的节奏与轨迹。“人类幼儿的成长有其内在时间表,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焦虑去‘催熟’孩子。”
她系统梳理了0–6岁“婴幼期”、4–12岁“学龄期”及10–18岁“青春期”的神经与心理发展特点,强调早期应注重感官刺激,学龄期需加强躯体协调与力量训练,青春期则应重视抽象思维引导与性心理疏导。她特别指出,“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青少年抑郁高发,与运动量严重不足密切相关。

家庭养育的三类误区
与学校教育的反思
李玫瑾将家庭养育问题归纳为三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她表示,结构不完整或功能缺失的家庭易导致孩子社会化与人格发展问题,而“目的性过强”的教养方式,则容易引发情绪与行为障碍。
与此同时,她对当前学校教育中过度侧重认知竞争与标准化评价提出批评,认为这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多元潜能。“教育不应只为选拔少数精英,更应让大多数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最好的教育是提问
最好的成长是自主
“最好的教学法是提问法。”李玫瑾强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从“说教者”转向“启发者”。她借助心理咨询案例说明,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我觉察与思考,远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激发其内在动力。她呼吁家长“把命令改为建议,把催促改为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给予他们尝试与成熟的空间。
李玫瑾指出,人的价值不能仅由学习成绩定义。“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努力,而是教孩子如何热爱。”她认为,情感与善良是“人间值得的缘本”,只有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兴趣与“不舍”,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他们远离心理危机。

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之大,各有所归
讲座尾声,李玫瑾再次点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人赋能”——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发展自己的能力,将兴趣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之大,人各有去处。”

她寄语在座的教师与家长:“父母的成熟度、修养、见识与胸怀,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资源。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健康中活着,在热爱中成长。”
整场讲座,李玫瑾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实践案例与生动幽默的表达,引导听众在思考与共鸣中重新审视教育。多位教师与家长表示,讲座让他们更加理解“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的深意——只有尊重孩子的本真,才能抵达教育的理想境界。

10月10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走进珠海市第十中学,以《如他所是,才为我愿——养育与教育的理想境界》为题,为珠海市的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带来一场富有启迪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珠海市香洲区教育局主办,珠海市第十中学协办,旨在回应社会对教育焦虑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普遍关切,引导教育回归“看见孩子、理解成长”的本质。

直面“内卷”现实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我们现在卷得太厉害了。”讲座伊始,李玫瑾教授直指当前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她指出,过度竞争正侵蚀家庭的平静、消耗父母的耐心,甚至让成长本身变得令人恐惧,导致不少孩子“畏生而逃”。
李玫瑾认为,许多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心理发育规律的养与教”。成人往往以外部目标为导向,强行推动孩子发展,却忽略了其心理发育的“自然节奏”。

作为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她以“水下心理”作喻,指出那些看不见的深层心理往往才是关键。她提出“十字转向法”,主张从横向比较转为纵向追溯,“研究过去,才能了解深层的心理”。她强调,孩子的许多问题,最终都与家庭有关。
尊重发展规律
提倡“自然养育”
李玫瑾从比较心理学实验出发,指出人类幼年发展具有独特的节奏与轨迹。“人类幼儿的成长有其内在时间表,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焦虑去‘催熟’孩子。”
她系统梳理了0–6岁“婴幼期”、4–12岁“学龄期”及10–18岁“青春期”的神经与心理发展特点,强调早期应注重感官刺激,学龄期需加强躯体协调与力量训练,青春期则应重视抽象思维引导与性心理疏导。她特别指出,“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青少年抑郁高发,与运动量严重不足密切相关。

家庭养育的三类误区
与学校教育的反思
李玫瑾将家庭养育问题归纳为三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她表示,结构不完整或功能缺失的家庭易导致孩子社会化与人格发展问题,而“目的性过强”的教养方式,则容易引发情绪与行为障碍。
与此同时,她对当前学校教育中过度侧重认知竞争与标准化评价提出批评,认为这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与多元潜能。“教育不应只为选拔少数精英,更应让大多数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最好的教育是提问
最好的成长是自主
“最好的教学法是提问法。”李玫瑾强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从“说教者”转向“启发者”。她借助心理咨询案例说明,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我觉察与思考,远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能激发其内在动力。她呼吁家长“把命令改为建议,把催促改为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权,给予他们尝试与成熟的空间。
李玫瑾指出,人的价值不能仅由学习成绩定义。“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努力,而是教孩子如何热爱。”她认为,情感与善良是“人间值得的缘本”,只有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兴趣与“不舍”,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他们远离心理危机。

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之大,各有所归
讲座尾声,李玫瑾再次点明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人赋能”——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发展自己的能力,将兴趣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天无绝人之路,世界之大,人各有去处。”

她寄语在座的教师与家长:“父母的成熟度、修养、见识与胸怀,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资源。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健康中活着,在热爱中成长。”
整场讲座,李玫瑾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实践案例与生动幽默的表达,引导听众在思考与共鸣中重新审视教育。多位教师与家长表示,讲座让他们更加理解“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的深意——只有尊重孩子的本真,才能抵达教育的理想境界。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