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缘由地想起故去多年的三爷来。
他和我的爷爷同族,平辈,排行三,我爷爷行四,到了我这一代,血缘关系已经很淡薄了,只是逢年过节按乡俗去行礼,上坟烧纸的时候才相见。
也许在爷爷的心底里,他的这个家门户族的堂哥也并不是多么亲近的人吧。毕竟,爷爷年轻的时候,是给王姓的地主拉长工,干粗活,栖身的茅草屋,是靠在他三哥家的大土堡脚下搭建的,穷富差别应该是心上一道越不过去的坎。
三爷小的时候是个少爷,家有良田数百亩,耕地黄牛几十对。他所住的那个黄土筑成的庞大堡子开南门,门楣上镶嵌着一块大青砖,上面雕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字。就是因为这样一座大堡子,所以连同我们庄子都叫作李家堡子,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村名。
三爷一直都是个读书人,从村里的私塾念到镇上,又从镇上考到县城公学,最后直接到了甘肃省平凉专区的柳湖师范。爷爷跟我说:“那时候念书的都是有钱人,把书念成,全靠银子往起堆。你三爷在柳湖师范念书,走的时候都是三头驴。一头驴他骑,另一头驴驮银元,还有一头驴你大爷骑。到了学校,把毛线口袋里的银元倒空了,你大爷再把驴吆回来。”
但在我少年的印象中,三爷同爷爷一样,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社员,而且好像从来就没年轻过。
北方的隆冬是酷寒的,积雪很厚,往往一夜过去,雪就深达膝盖。薄衣单衫,没有暖帽和棉袜,光席上被筒里的那点温暖,在黎明的前夜里,简直就是上天赐福。而往往在这个时刻,就会响起三爷打着寒颤的呼叫声:“收尿了,起来倒尿。收尿了,起来倒尿……”
他穿着破衣烂衫,腰里缠着草绳,为了御寒,胸口那里填着一些干燥的麦草。扁担两头挂着两口大罐,一只罐装着在各家各户收集来的尿液,另一只罐里,却是他一路走来铲拾的粪便:牲口粪、狗粪、羊粪、猪粪。我因为每天要起早走十多里路去上学,因此倒夜壶的事基本上都是我。
担尿罐的三爷,是有积肥任务的。走家串户把尿液收集完,把村道巷口里的粪便铲拾干净,就担到生产队的饲养圈,倒在粪堆上,用黄土覆盖好,然后钻进牲口圈旁边的小房子里,和当饲养员的爷爷、也就是他的堂弟,围着黄泥小火炉,炖一盏滚烫的罐罐茶,暖暖身子。
“人是落了难了。念了一肚子书,却没有想到成了个收尿尿的人,那么多的银元都白花了。”爷爷悄悄告诉我:“你三爷从柳湖师范毕业后,原来是在城里的武庙小学教书的,不是个举人,也该是个秀才,现在下放回村,成了个担尿罐的人了。人啊,真是几十几节活呢。”
普通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由自己掌控,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像飘落于流水中的一枚树叶,被裹挟、被冲刷、被淹没,随波逐流,存亡未知。所以我绝对想不到,我会和三爷成为同事,在同一所学校供职。
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二小,三爷在同年落实政策,重新回到了原来任教的学校。一切都好像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改变了的只是学校的名称,原来的武庙小学改名城关二小。但是像三爷这样民国时期师范的毕业生,又在乡村改造了多年,已经不适宜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了,只能干一些后勤保障工作,三两年后就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他害怕或者不愿回到乡村去,就又返聘干起了门卫,并把我三奶接到了城里,把两个孙子也带到了学校,供养着念书。每天乐呵呵地按时掀动电铃,上课、下课,在报刊上用铅笔写上各教研组的名称,一叠一叠分好,楼上楼下地分送。
将要进入九十年代了,学校拆除了家属院,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国家补贴,个人集资,盖家属楼,但三爷没有报名参与。
有一晚,我到门卫室去,三爷一个人枯坐。那时候家属院已经拆除,三奶和两个念书的孙子都租住在校外。我问三爷:“怎么不报名集资?即便您老了回村,楼房可以出售,也可以留给孙子住啊。”三爷苍然地说:“没钱,娃娃。”我说:“你一个人挣着双份钱,哭啥穷呢?我又不向您老借钱。”三爷抬眼看了门卫室外一眼。室外是漆黑一团的夜色。突然,三爷涕泪并流,凄然地说:“娃娃,你不知道,爷是真没钱,我被人骗了,攒的几个钱,被骗了个一干二净。”
原来,暑假的一天,寂静的校园里,走进来一个满脸凄容的年轻人,说是东山里的,带父亲来县城看病,钱花完了,病没看好,急需用钱。家里过去是个大户,藏着一些“袁大头”(银元),有六十多块,到银行去兑换,价格太低,明显吃亏。看三爷想不想要。三爷让他拿出来瞧瞧。又是牙咬,又是指弹,又是吹气后放到耳朵边听那“铮铮”的白银的微响。最终,三爷取出了所有积蓄,买下了68块银元。
“真是会水的鱼儿被浪打死,常年打的咕噜雁,最终叫乌鸦叨瞎了眼。做得太真了,太像了,结果没有一块是真的,全是假的。”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三爷脸上有笑容。
李方 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人民日报》《安徽文学》《故事会》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黄河文学》双年奖、《广西文学》年度奖、《散文选刊》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毫无缘由地想起故去多年的三爷来。
他和我的爷爷同族,平辈,排行三,我爷爷行四,到了我这一代,血缘关系已经很淡薄了,只是逢年过节按乡俗去行礼,上坟烧纸的时候才相见。
也许在爷爷的心底里,他的这个家门户族的堂哥也并不是多么亲近的人吧。毕竟,爷爷年轻的时候,是给王姓的地主拉长工,干粗活,栖身的茅草屋,是靠在他三哥家的大土堡脚下搭建的,穷富差别应该是心上一道越不过去的坎。
三爷小的时候是个少爷,家有良田数百亩,耕地黄牛几十对。他所住的那个黄土筑成的庞大堡子开南门,门楣上镶嵌着一块大青砖,上面雕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字。就是因为这样一座大堡子,所以连同我们庄子都叫作李家堡子,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村名。
三爷一直都是个读书人,从村里的私塾念到镇上,又从镇上考到县城公学,最后直接到了甘肃省平凉专区的柳湖师范。爷爷跟我说:“那时候念书的都是有钱人,把书念成,全靠银子往起堆。你三爷在柳湖师范念书,走的时候都是三头驴。一头驴他骑,另一头驴驮银元,还有一头驴你大爷骑。到了学校,把毛线口袋里的银元倒空了,你大爷再把驴吆回来。”
但在我少年的印象中,三爷同爷爷一样,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社员,而且好像从来就没年轻过。
北方的隆冬是酷寒的,积雪很厚,往往一夜过去,雪就深达膝盖。薄衣单衫,没有暖帽和棉袜,光席上被筒里的那点温暖,在黎明的前夜里,简直就是上天赐福。而往往在这个时刻,就会响起三爷打着寒颤的呼叫声:“收尿了,起来倒尿。收尿了,起来倒尿……”
他穿着破衣烂衫,腰里缠着草绳,为了御寒,胸口那里填着一些干燥的麦草。扁担两头挂着两口大罐,一只罐装着在各家各户收集来的尿液,另一只罐里,却是他一路走来铲拾的粪便:牲口粪、狗粪、羊粪、猪粪。我因为每天要起早走十多里路去上学,因此倒夜壶的事基本上都是我。
担尿罐的三爷,是有积肥任务的。走家串户把尿液收集完,把村道巷口里的粪便铲拾干净,就担到生产队的饲养圈,倒在粪堆上,用黄土覆盖好,然后钻进牲口圈旁边的小房子里,和当饲养员的爷爷、也就是他的堂弟,围着黄泥小火炉,炖一盏滚烫的罐罐茶,暖暖身子。
“人是落了难了。念了一肚子书,却没有想到成了个收尿尿的人,那么多的银元都白花了。”爷爷悄悄告诉我:“你三爷从柳湖师范毕业后,原来是在城里的武庙小学教书的,不是个举人,也该是个秀才,现在下放回村,成了个担尿罐的人了。人啊,真是几十几节活呢。”
普通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由自己掌控,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像飘落于流水中的一枚树叶,被裹挟、被冲刷、被淹没,随波逐流,存亡未知。所以我绝对想不到,我会和三爷成为同事,在同一所学校供职。
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城二小,三爷在同年落实政策,重新回到了原来任教的学校。一切都好像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改变了的只是学校的名称,原来的武庙小学改名城关二小。但是像三爷这样民国时期师范的毕业生,又在乡村改造了多年,已经不适宜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了,只能干一些后勤保障工作,三两年后就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他害怕或者不愿回到乡村去,就又返聘干起了门卫,并把我三奶接到了城里,把两个孙子也带到了学校,供养着念书。每天乐呵呵地按时掀动电铃,上课、下课,在报刊上用铅笔写上各教研组的名称,一叠一叠分好,楼上楼下地分送。
将要进入九十年代了,学校拆除了家属院,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国家补贴,个人集资,盖家属楼,但三爷没有报名参与。
有一晚,我到门卫室去,三爷一个人枯坐。那时候家属院已经拆除,三奶和两个念书的孙子都租住在校外。我问三爷:“怎么不报名集资?即便您老了回村,楼房可以出售,也可以留给孙子住啊。”三爷苍然地说:“没钱,娃娃。”我说:“你一个人挣着双份钱,哭啥穷呢?我又不向您老借钱。”三爷抬眼看了门卫室外一眼。室外是漆黑一团的夜色。突然,三爷涕泪并流,凄然地说:“娃娃,你不知道,爷是真没钱,我被人骗了,攒的几个钱,被骗了个一干二净。”
原来,暑假的一天,寂静的校园里,走进来一个满脸凄容的年轻人,说是东山里的,带父亲来县城看病,钱花完了,病没看好,急需用钱。家里过去是个大户,藏着一些“袁大头”(银元),有六十多块,到银行去兑换,价格太低,明显吃亏。看三爷想不想要。三爷让他拿出来瞧瞧。又是牙咬,又是指弹,又是吹气后放到耳朵边听那“铮铮”的白银的微响。最终,三爷取出了所有积蓄,买下了68块银元。
“真是会水的鱼儿被浪打死,常年打的咕噜雁,最终叫乌鸦叨瞎了眼。做得太真了,太像了,结果没有一块是真的,全是假的。”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三爷脸上有笑容。
李方 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飞天》《山花》《人民日报》《安徽文学》《故事会》等报刊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微型小说选刊》等转载或入选文学年选。出版长篇文化随笔《一个人的电影史》《传奇·李方微小说精选集》。获《黄河文学》双年奖、《广西文学》年度奖、《散文选刊》首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小小说选刊》第17、18、19届双年奖、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