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AI,守住“真”!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焦点对话探讨技术赋能视听“新境界”

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的第二场焦点对话,四位在艺术创作、技术前沿、学术研究与行业标准领域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嘉宾围绕“新技术赋能:纪录电影视听呈现的‘新境界’”主题,金句频出,台下聆听嘉宾掌声不断。大家普遍认为,从业者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守住纪录电影的“真”,令其在市场上保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对话现场

如今,人工智能不仅能修复百年前模糊的胶片,还能“生成”从未被拍摄的历史现场,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追问,当AI可以“复活”历史人物并让其开口说话,观众和从业者如何明晰“还原”与“虚构”的边界?

带着这一开篇之问,在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范哲宇引导下,专家从教学实际、技术研究等角度各抒己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一级导演江海洋认为,纪录片采用最新技术,目的正是要永远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他对新技术持非常包容和欢迎的态度,也从观众视角提醒从业者应该让新工具为自己所用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能技术能够创造更多优质电影并降低成本,吸引众多观众,从而增加资本投入。时代推动我们前进,只要观众认为利用新工具这件事情可以就好。”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一级导演江海洋

“我们的纪录片必须选择最先进的工具。”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表示,由于拍摄条件限制,可能遇到光线不好、时间紧迫以及构图不佳等问题。若光线不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在基础拍摄中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使其艺术创作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技术进步为我们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告诉学生,不要排斥人工智能。”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研究员陈军认为,在制作纪录片时接触到的,有大量史料支持的影像智能修复,例如划痕和噪点的消除,将黑白片转换为彩色等修复领域,应该积极支持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对于史料缺少的内容,需要在无中生有的方式中修补内容,那就需要有可靠的依据信息作为支持,而不是使用二手信息作为依据进行修补。他认为,将纪录片制作成虚拟拍摄,完全通过想象构建,是需要坚决反对的。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研究员陈军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分享了业界相关研究方向。“我想表达的是,技术的发展并非我们可以决定,我们拍摄的手段、技术和呈现形式如何变化实际都属于不可控。我们需要铭记的是影片创作时的初心。”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
文字:陈颖 图片:赵梓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王朝辉
拥抱AI,守住“真”!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焦点对话探讨技术赋能视听“新境界”
观海融媒 2025-10-26 17:33

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的第二场焦点对话,四位在艺术创作、技术前沿、学术研究与行业标准领域具有权威影响力的嘉宾围绕“新技术赋能:纪录电影视听呈现的‘新境界’”主题,金句频出,台下聆听嘉宾掌声不断。大家普遍认为,从业者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守住纪录电影的“真”,令其在市场上保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对话现场

如今,人工智能不仅能修复百年前模糊的胶片,还能“生成”从未被拍摄的历史现场,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追问,当AI可以“复活”历史人物并让其开口说话,观众和从业者如何明晰“还原”与“虚构”的边界?

带着这一开篇之问,在北京师范大学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范哲宇引导下,专家从教学实际、技术研究等角度各抒己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一级导演江海洋认为,纪录片采用最新技术,目的正是要永远保持纪录片的真实性。他对新技术持非常包容和欢迎的态度,也从观众视角提醒从业者应该让新工具为自己所用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能技术能够创造更多优质电影并降低成本,吸引众多观众,从而增加资本投入。时代推动我们前进,只要观众认为利用新工具这件事情可以就好。”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会长、一级导演江海洋

“我们的纪录片必须选择最先进的工具。”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表示,由于拍摄条件限制,可能遇到光线不好、时间紧迫以及构图不佳等问题。若光线不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在基础拍摄中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使其艺术创作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技术进步为我们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告诉学生,不要排斥人工智能。”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研究员陈军认为,在制作纪录片时接触到的,有大量史料支持的影像智能修复,例如划痕和噪点的消除,将黑白片转换为彩色等修复领域,应该积极支持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对于史料缺少的内容,需要在无中生有的方式中修补内容,那就需要有可靠的依据信息作为支持,而不是使用二手信息作为依据进行修补。他认为,将纪录片制作成虚拟拍摄,完全通过想象构建,是需要坚决反对的。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研究员陈军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分享了业界相关研究方向。“我想表达的是,技术的发展并非我们可以决定,我们拍摄的手段、技术和呈现形式如何变化实际都属于不可控。我们需要铭记的是影片创作时的初心。”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影像制作技术研究处副处长刘知一
文字:陈颖 图片:赵梓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