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我们吃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

艺术带给人的体验及观念改变,有时候是瞬间的事情。一直以来,之所以喜欢澳门艺术节,是因为其间的洞见令我大开眼界。在近期举办的第三十五届澳门艺术节上,美国剧场“魔术师”杰夫-索贝尔从物质介入食文化的艺术语言,古怪又迷人地打造出荒诞且发人深省的剧场作品《美食》,这一天澳门文化中心黑匣子剧场,艺术家把表演区变换为“魔术宴席”。现场烹饪与剧场表演,这对于不少吃货观众来说是一种票房号召。一些幸运儿为买到舞台上的座位而雀跃不已,他们被安排坐于舞台的三面,除了观众身份,是“食客”,还是“演员”。一开始,索贝尔就给这部分观众摆上碟子、酒杯。之后,在另一拨观众之中随意找人充当侍者。随着艺术行为的展开,索贝尔提供菜谱,将麦克风放在盘子上端来,让“食客”说出酒在味蕾上的体验。“入口时舌尖感知到糖分带来的柔和、圆润”,“如天鹅绒般顺滑,细腻”,“这款酒清瘦但有张力,风味集中,清爽提神”,似乎每个“食客”都能愉快地说出对酒的深情。

索贝尔的“美食”之“美”不止于众人说出个人的体验,即便一份菜单,也充满想象力。索贝尔邀请一位观众朗读菜单,她以女中音来读,那粤语之声居然读出诗歌的嗓音,读出物料原来的腔调,读出吃的欲望。他开始让“食客”点菜,有人点番茄炒饭,有人点烤玉米,有人点水煮活鱼等等,不一而同。拿到“食客”的菜单后,索贝尔飞一般进入“后台厨房”,不费周折就端出各色“菜品”。为了还原食物的来源途径,他甚至当众演绎了从种子到开花结果到餐桌的过程。这时候,“食客”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的状态:有人真吃,有人尝一下,有人仅闻一闻。每个人都有选择“吃与不吃”的权利。“吃”这一行为,当它不是为了饱腹,就变成了精神感受,此刻,众生相就雕刻在“食事”上。显然,这是一场互动性极高的艺术剧场,当索贝尔充当收银员递给“食客”账单时,有“食客”付了钱,有些没有。似乎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盘算着什么。大方的、吝啬的或无感的,都暴露出来。戏剧的隐喻就在瞬间生成:美食态度就是人生态度。

这注定是一场你意想不到的演出。餐桌上的光暗下来,只照着疲倦不堪的索贝尔。他端详着从餐桌收回来的“残羹剩饭”,不知道是出于对食物的惋惜,还是太饿了,他突然开始大吃大喝:一瓶又一瓶的红酒被他一饮而尽,一碗又一碗的米饭被他一扫而光;一条又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他用牙撕得鲜血淋漓,他茹毛饮血的食相变得疯狂,似乎可以把什么都吞下,包括手机也被他当成巧克力来咬。他将人类无节制的贪吃推向极致。这毫无意义消遣的一幕与一开始对食物的尊重形成天地之别。剧中,索贝尔在魔法的保护下由美食家变为食物思想家。过往,很多关于“美食”的作品总是难以突破,但索贝尔的“美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做的是人类未来学的思考。后半场开始,随着他拉扯餐桌上的白布,露出了土地。剧场从之前的“美食馆”瞬间切换为原始狩猎场、农耕场景及食品工业化现场,消费主义就这样在大地上蔓延。索贝尔从埋藏着机关的装置里捞出“牦牛”,开动模型拖拉机播种“小麦”,继而掏出开采石油的工具。为了令魔术逼真,他还点起了火。再之后,他变出各色运输汽车,工业时代来临,食事变成商品,被拉向所有的餐厅。台上的“观众”继续扮演演员。索贝尔让坐在餐桌前的“演员”,一个接一个推动道具汽车,参与到消费时代的每个环节。看起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明处的“参与”,正是暗处的“共谋”,每个人都是食物工业化链条上的一环,甚至是市场销售的牺牲品。

《美食》是一部技法与魔法同在的作品,它挑战与越过一般的魔术。在过于喧嚣的今天,越过对“美食”浅薄的认知,才是此作品真正的警醒:我们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们同时也在失去什么。

文字:黄礼孩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
微信
朋友圈
湾韵丨我们吃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
珠海特区报 2025-07-07 01:45

艺术带给人的体验及观念改变,有时候是瞬间的事情。一直以来,之所以喜欢澳门艺术节,是因为其间的洞见令我大开眼界。在近期举办的第三十五届澳门艺术节上,美国剧场“魔术师”杰夫-索贝尔从物质介入食文化的艺术语言,古怪又迷人地打造出荒诞且发人深省的剧场作品《美食》,这一天澳门文化中心黑匣子剧场,艺术家把表演区变换为“魔术宴席”。现场烹饪与剧场表演,这对于不少吃货观众来说是一种票房号召。一些幸运儿为买到舞台上的座位而雀跃不已,他们被安排坐于舞台的三面,除了观众身份,是“食客”,还是“演员”。一开始,索贝尔就给这部分观众摆上碟子、酒杯。之后,在另一拨观众之中随意找人充当侍者。随着艺术行为的展开,索贝尔提供菜谱,将麦克风放在盘子上端来,让“食客”说出酒在味蕾上的体验。“入口时舌尖感知到糖分带来的柔和、圆润”,“如天鹅绒般顺滑,细腻”,“这款酒清瘦但有张力,风味集中,清爽提神”,似乎每个“食客”都能愉快地说出对酒的深情。

索贝尔的“美食”之“美”不止于众人说出个人的体验,即便一份菜单,也充满想象力。索贝尔邀请一位观众朗读菜单,她以女中音来读,那粤语之声居然读出诗歌的嗓音,读出物料原来的腔调,读出吃的欲望。他开始让“食客”点菜,有人点番茄炒饭,有人点烤玉米,有人点水煮活鱼等等,不一而同。拿到“食客”的菜单后,索贝尔飞一般进入“后台厨房”,不费周折就端出各色“菜品”。为了还原食物的来源途径,他甚至当众演绎了从种子到开花结果到餐桌的过程。这时候,“食客”不知不觉中进入真实的状态:有人真吃,有人尝一下,有人仅闻一闻。每个人都有选择“吃与不吃”的权利。“吃”这一行为,当它不是为了饱腹,就变成了精神感受,此刻,众生相就雕刻在“食事”上。显然,这是一场互动性极高的艺术剧场,当索贝尔充当收银员递给“食客”账单时,有“食客”付了钱,有些没有。似乎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盘算着什么。大方的、吝啬的或无感的,都暴露出来。戏剧的隐喻就在瞬间生成:美食态度就是人生态度。

这注定是一场你意想不到的演出。餐桌上的光暗下来,只照着疲倦不堪的索贝尔。他端详着从餐桌收回来的“残羹剩饭”,不知道是出于对食物的惋惜,还是太饿了,他突然开始大吃大喝:一瓶又一瓶的红酒被他一饮而尽,一碗又一碗的米饭被他一扫而光;一条又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他用牙撕得鲜血淋漓,他茹毛饮血的食相变得疯狂,似乎可以把什么都吞下,包括手机也被他当成巧克力来咬。他将人类无节制的贪吃推向极致。这毫无意义消遣的一幕与一开始对食物的尊重形成天地之别。剧中,索贝尔在魔法的保护下由美食家变为食物思想家。过往,很多关于“美食”的作品总是难以突破,但索贝尔的“美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做的是人类未来学的思考。后半场开始,随着他拉扯餐桌上的白布,露出了土地。剧场从之前的“美食馆”瞬间切换为原始狩猎场、农耕场景及食品工业化现场,消费主义就这样在大地上蔓延。索贝尔从埋藏着机关的装置里捞出“牦牛”,开动模型拖拉机播种“小麦”,继而掏出开采石油的工具。为了令魔术逼真,他还点起了火。再之后,他变出各色运输汽车,工业时代来临,食事变成商品,被拉向所有的餐厅。台上的“观众”继续扮演演员。索贝尔让坐在餐桌前的“演员”,一个接一个推动道具汽车,参与到消费时代的每个环节。看起来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明处的“参与”,正是暗处的“共谋”,每个人都是食物工业化链条上的一环,甚至是市场销售的牺牲品。

《美食》是一部技法与魔法同在的作品,它挑战与越过一般的魔术。在过于喧嚣的今天,越过对“美食”浅薄的认知,才是此作品真正的警醒:我们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我们同时也在失去什么。

文字:黄礼孩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