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探索”淬炼为“标杆示范”!珠海以破冰者姿态镌刻“首创”故事

1980年,南海之滨的一声号角,赋予珠海“经济特区”的身份,也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植入城市基因。四十五载潮起潮落,珠海由边陲小镇成长为现代海滨城市,以破冰者姿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留下一连串首创纪录: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织机声,奏响对外开放的先声;“百万科技重奖”的惊雷,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响彻神州;“土地五个统一”的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每一次先行先试,都在“春天的故事”里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2025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5周年。如今,循着历史足迹,聚焦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跨境合作等领域的标杆案例,解析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可以清晰看到珠海经验如何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示范,也映照着中国改革不停步的进程。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向深水区挺进,珠海书写的“首创”篇章,不仅勾勒出特区自身的成长年轮,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宏阔叙事的鲜活注脚。

珠海外向型经济的蝶变之路:

从“三来一补”到深度交融

1979年11月7日,珠海吉大景山路上,香洲毛纺厂机器轰鸣。这个仅有238名职工的新工厂揭幕,却吸引了57国驻港澳领事和500余家厂商代表前来——因为这里是全国首家采用“三来一补”模式的工业企业。

来自波兰、德国、日本等国的24台先进设备在此运转,“世界毛纺大王”、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创始人曹光彪投入的资金与技术,与珠海提供的土地相结合,织出了特区工业发展的“第一匹布”,开内地吸引外资的先河。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核心,是外商提供原料、设备、技术,珠海企业加工后收取劳务费,或以产品抵偿设备价款。香洲毛纺厂“借鸡生蛋”,用十年完成蜕变,从依赖港资的补偿贸易企业成长为自主经营的外向型龙头。这一模式不仅为当时工业基础近乎空白的珠海积累了原始资本,更成为珠海工业前10年发展的鲜活缩影。

早期外资项目的示范引领效应,也在数十年间持续发酵,推动珠海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升级四十余年间,珠海的外资经济版图不断扩大升级,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自主创新,从单一工厂到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每一步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活力

据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珠海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8569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1.10亿美元。其中,香港、澳门分别是珠海第一、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22.36亿美元、98.31亿美元,两者占比达78.5%……经济纽带,将珠港澳三地的发展血脉紧密相连

在开放基因的滋养下,珠海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正沿着海陆空立体通道,向更广阔的世界持续辐射。

港珠澳大桥。

率先实施“五个统一”管理:

让土地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推进器”

1988年,珠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五个统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即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在此之前,土地管理和开发无章可循,分散征地、多头开发经营、无偿(低偿)使用等乱象丛生。

在特区建设的关键阶段,1988年7月,珠海市政府对经济特区内土地进行预征,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直接征地,也不能将个人使用的土地与集体所有的土地擅自买卖。1992年6月起,“五个统一”土地管理体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市政府对土地集中统一强化管理,珠海土地管理体制全面走上正轨。

制度推行后,珠海以超前的眼光,布局全市“一盘棋”,制定国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珠海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加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珠海经验”被全国推广。该制度妥善解决了土地资源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至今仍为当下城市的改革足迹发挥着指引作用。

不久前入选“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的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新征程下珠海在土地管理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为高质量发展破解束缚的锐意进取之举。珠海聚焦当下耕地保护突出问题,创新建立“耕地指标池”,通过耕地资源要素的空间置换,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珠海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效,市级“指标资金池”增加资金结余约1.1亿元,有效增强了财政统筹能力。制度还保障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新区耕地总量平衡异地代保需求,为东部经济地区腾挪置换出约550亩建设空间,并为金湾、斗门等西部地区创造收益约5500万元。由“五个统一”到“耕地指标池”,珠海持续让土地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

青年才俊共赴珠海科创机遇

“五湖四海 先来珠海”“新来珠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给予创新创业团队最高1亿元资助”……今年以来,珠海响亮的招才口号和引才政策频频“刷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共赴湾区的“星辰大海”

从二十世纪90年代的“百万科技重奖”,到今年以来大力推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珠海这座承载着改革开放基因的城市,以人才为笔、创新为墨,让人才成为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智力引擎。

1992年3月9日,珠海举行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当迟斌元、沈定兴、徐庆中接过获奖证书和汽车、房子的钥匙时,珠海成为全国瞩目的“顶流”。

开创这一“先河”后,珠海逐步由一个科技人员奇缺的边陲小城,成为海内外科技人才的向往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仅1992年珠海就引进了科技型企业28家,总投资6亿元;收到了1000多封海内外信函,其中500多封来自海外留学生。

珠海的探索不止于此:199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珠海市技术入股与提成条例》,首次将技术入股写进地方法规;2013年出台中国首部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率先在全国以立法形式明确人才开发财政资金的科学投入和增长机制。

近年来,珠海通过特区立法修订《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出台“双1号文”及相关文件(《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和《珠海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推动出台《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2020年5月启动“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斥资百万元奖励创新人才或团队项目。

如今,珠海以千亿级产业集群会聚人才、以重大发展平台留住人才,越来越多大湾区青年在这里创新创业,成就了珠海创新前行的光荣与梦想

首创“八个不准”:

立法守护绿水青山

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汹涌,许多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速不惜牺牲环境。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成为两难抉择。“两者兼顾,绝非不可。”珠海的答案是:鱼与熊掌要兼得。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珠海以超前的环保意识,于1992年果断出台“八个不准”政策,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准入。其中,产业选择上的“不准”条款尤为关键——市区仅允许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对电镀、造纸、制革等传统污染行业“一票否决”,这一抉择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严格筛选产业项目,珠海成功吸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绿色产业集群落户,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今,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GDP单位能耗常年保持全省低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前列

“八个不准”政策,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举办首届中国航展:

开启一段“城展共兴”的征程

1996年,金秋时节,南海之滨的珠海迎来历史性时刻——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拉开帷幕。作为唯一经中国政府批准举办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激昂的“蓝天交响曲”首次在这里奏响:从歼8-MⅡ战机的挺拔身姿到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震撼亮相,从400多家中外厂商齐聚到全球目光的聚焦,这场盛会不仅让珠海这座青春的特区“一鸣惊人”,更在城市的发展脉络中,深深埋下了“逐梦苍穹”的种子。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航空航天事业“破局追赶”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科技攻关不断突破,中国亟需一个国际化平台,向世界展现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探索成果;彼时的珠海,虽缺乏大型国际展会经验,却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毅然接过了这一“国家级任务”,开启了一段“城展共兴”的征程。就是这样一场“从零开始”的展会,在近30年间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室内展览面积从8000平方米拓展至超12万平方米,参展国家和地区从25个增至40多个,参展企业突破1000家,成交额从20亿美元飙升至400亿美元,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跃升,成功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依托中国航展的资源集聚效应,珠海航空产业园落地生根,航空工业通飞、摩天宇、翔翼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不断壮大,“珠海智造”从航展观众变身“参展主角”——“鲲龙”AG600在这里总装下线,“珠海一号”卫星星座从这里迈向太空,云洲智能无人船从这里走向全球;如今,珠海更创办亚洲通用航空展,迈入“年年有航展”的双展时代,将航展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开拓未来产业空间筑牢根基。

开知名高校异地办学先河: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珠海的“大学梦”,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脉。明清时期,凤池、凤山等书院名动岭南;近代,容闳、唐国安等珠海先贤开中国留学教育先河,唐国安更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然而,历史翻开新篇,直到1998年,珠海的高等教育版图仍是一片空白。

1998年5月,暨南大学在珠海设立教学点,为港澳学子敞开求学之门,也悄然点燃了珠海的“大学火种”。彼时,珠海市委、市政府以“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开放理念,将“特区+高校”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一时间,各大高校校长纷至沓来。1999年9月11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落子唐家湾。这开创性的异地办学模式,立即吸引了全国教育界的目光。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成功落地,如同投石入湖,引发持续的涟漪效应,让珠海尝到了“招校引智”的甜头。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奠基;2002年,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签约;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成立,成为首所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短短十年间,10所高校落户珠海,在校生一举突破10万人。

高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如何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撑?珠海与高校携手,不断谱写改革新篇:2019年4月,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转设为珠海校区,与校本部同水平、同标准办学,珠海自此拥有了第二所985高校。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调整定位,以“高于本部、快于本部、优于本部”的标准开启建设,珠海自此坐拥三所985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迎来2025级本科新生,这也是该校迎来的首届在珠全过程培养本科生。

如今,珠海正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三所985大学、一所211大学在此汇聚,10所高校在校生超14万,985高校数量位居广东首位——这组耀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更是特区建立45年来,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协奏曲的生动注脚。

率先实行12年免费教育:

为全国教育发展提供“珠海经验”

2007年,珠海在全国率先推出12年免费教育政策,不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和学费,更将免费教育的覆盖范围延伸至高中阶段,每年投入近2亿元财政补贴。这一开创性举措,成为珠海教育改革创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珠海经验”。

以12年免费教育政策为起点,珠海的教育创新形成了“破冰-扩容-提质-协同”的清晰脉络。近年来,在破解入学难问题方面,珠海实施学位攻坚行动,基础教育学位较攻坚前增长近40%,显著增强我市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的供应,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全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两项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在惠民服务方面,课后服务覆盖20万学生,81.9%的公办幼儿园提供晚托和暑期服务……

珠海的教育创新形成了“破冰-扩容-提质-协同”的清晰脉络。

2007年珠海实施12年免费教育政策首年,财政投入超1.97亿元补贴,其中高中阶段补贴达9521.8万元,惠及数万名学生。

珠海孤身破冰的勇气很快激起千层浪。该政策实施次年,广东两会现场多名代表委员呼吁推广珠海经验,实现高中免费教育覆盖全省。这股改革激流也持续蔓延至其他省市,陕西、青海等地相继探索延长免费教育年限,形成了地方实践促进国家政策优化的生动样本。

珠海的首创价值在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持续发酵。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提交《试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建议》,并将珠海等城市的成功实践作为核心论据,明确指出“国家财政实力与地方试点经验(如珠海)已为全国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力陈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2年覆盖全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文字:张景璐 佘映薇 钟夏 余沁霖 张伟宁 陈颖 康振华 图片:钟凡 吴长赋 李建束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从“地方探索”淬炼为“标杆示范”!珠海以破冰者姿态镌刻“首创”故事
珠海特区报 2025-08-26 05:33

1980年,南海之滨的一声号角,赋予珠海“经济特区”的身份,也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植入城市基因。四十五载潮起潮落,珠海由边陲小镇成长为现代海滨城市,以破冰者姿态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留下一连串首创纪录: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织机声,奏响对外开放的先声;“百万科技重奖”的惊雷,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响彻神州;“土地五个统一”的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每一次先行先试,都在“春天的故事”里写下浓墨重彩的注脚。

2025年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5周年。如今,循着历史足迹,聚焦土地管理、科技创新、跨境合作等领域的标杆案例,解析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可以清晰看到珠海经验如何沉淀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示范,也映照着中国改革不停步的进程。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向深水区挺进,珠海书写的“首创”篇章,不仅勾勒出特区自身的成长年轮,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宏阔叙事的鲜活注脚。

珠海外向型经济的蝶变之路:

从“三来一补”到深度交融

1979年11月7日,珠海吉大景山路上,香洲毛纺厂机器轰鸣。这个仅有238名职工的新工厂揭幕,却吸引了57国驻港澳领事和500余家厂商代表前来——因为这里是全国首家采用“三来一补”模式的工业企业。

来自波兰、德国、日本等国的24台先进设备在此运转,“世界毛纺大王”、香港首家毛纺厂——太平毛纺厂创始人曹光彪投入的资金与技术,与珠海提供的土地相结合,织出了特区工业发展的“第一匹布”,开内地吸引外资的先河。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核心,是外商提供原料、设备、技术,珠海企业加工后收取劳务费,或以产品抵偿设备价款。香洲毛纺厂“借鸡生蛋”,用十年完成蜕变,从依赖港资的补偿贸易企业成长为自主经营的外向型龙头。这一模式不仅为当时工业基础近乎空白的珠海积累了原始资本,更成为珠海工业前10年发展的鲜活缩影。

早期外资项目的示范引领效应,也在数十年间持续发酵,推动珠海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升级四十余年间,珠海的外资经济版图不断扩大升级,从最初的代工生产到自主创新,从单一工厂到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每一步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活力

据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珠海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8569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81.10亿美元。其中,香港、澳门分别是珠海第一、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22.36亿美元、98.31亿美元,两者占比达78.5%……经济纽带,将珠港澳三地的发展血脉紧密相连

在开放基因的滋养下,珠海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正沿着海陆空立体通道,向更广阔的世界持续辐射。

港珠澳大桥。

率先实施“五个统一”管理:

让土地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推进器”

1988年,珠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五个统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即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在此之前,土地管理和开发无章可循,分散征地、多头开发经营、无偿(低偿)使用等乱象丛生。

在特区建设的关键阶段,1988年7月,珠海市政府对经济特区内土地进行预征,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直接征地,也不能将个人使用的土地与集体所有的土地擅自买卖。1992年6月起,“五个统一”土地管理体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市政府对土地集中统一强化管理,珠海土地管理体制全面走上正轨。

制度推行后,珠海以超前的眼光,布局全市“一盘棋”,制定国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珠海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加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珠海经验”被全国推广。该制度妥善解决了土地资源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至今仍为当下城市的改革足迹发挥着指引作用。

不久前入选“广东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的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就是新征程下珠海在土地管理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为高质量发展破解束缚的锐意进取之举。珠海聚焦当下耕地保护突出问题,创新建立“耕地指标池”,通过耕地资源要素的空间置换,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珠海耕地总量平衡指标跨区域流转及生态补偿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效,市级“指标资金池”增加资金结余约1.1亿元,有效增强了财政统筹能力。制度还保障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新区耕地总量平衡异地代保需求,为东部经济地区腾挪置换出约550亩建设空间,并为金湾、斗门等西部地区创造收益约5500万元。由“五个统一”到“耕地指标池”,珠海持续让土地要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

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

青年才俊共赴珠海科创机遇

“五湖四海 先来珠海”“新来珠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给予创新创业团队最高1亿元资助”……今年以来,珠海响亮的招才口号和引才政策频频“刷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共赴湾区的“星辰大海”

从二十世纪90年代的“百万科技重奖”,到今年以来大力推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珠海这座承载着改革开放基因的城市,以人才为笔、创新为墨,让人才成为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智力引擎。

1992年3月9日,珠海举行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当迟斌元、沈定兴、徐庆中接过获奖证书和汽车、房子的钥匙时,珠海成为全国瞩目的“顶流”。

开创这一“先河”后,珠海逐步由一个科技人员奇缺的边陲小城,成为海内外科技人才的向往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仅1992年珠海就引进了科技型企业28家,总投资6亿元;收到了1000多封海内外信函,其中500多封来自海外留学生。

珠海的探索不止于此:199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珠海市技术入股与提成条例》,首次将技术入股写进地方法规;2013年出台中国首部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珠海经济特区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率先在全国以立法形式明确人才开发财政资金的科学投入和增长机制。

近年来,珠海通过特区立法修订《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出台“双1号文”及相关文件(《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意见》和《珠海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推动出台《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2020年5月启动“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斥资百万元奖励创新人才或团队项目。

如今,珠海以千亿级产业集群会聚人才、以重大发展平台留住人才,越来越多大湾区青年在这里创新创业,成就了珠海创新前行的光荣与梦想

首创“八个不准”:

立法守护绿水青山

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汹涌,许多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速不惜牺牲环境。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成为两难抉择。“两者兼顾,绝非不可。”珠海的答案是:鱼与熊掌要兼得。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珠海以超前的环保意识,于1992年果断出台“八个不准”政策,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准入。其中,产业选择上的“不准”条款尤为关键——市区仅允许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对电镀、造纸、制革等传统污染行业“一票否决”,这一抉择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严格筛选产业项目,珠海成功吸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绿色产业集群落户,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今,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GDP单位能耗常年保持全省低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前列

“八个不准”政策,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举办首届中国航展:

开启一段“城展共兴”的征程

1996年,金秋时节,南海之滨的珠海迎来历史性时刻——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拉开帷幕。作为唯一经中国政府批准举办的国际性专业航空航天展,激昂的“蓝天交响曲”首次在这里奏响:从歼8-MⅡ战机的挺拔身姿到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震撼亮相,从400多家中外厂商齐聚到全球目光的聚焦,这场盛会不仅让珠海这座青春的特区“一鸣惊人”,更在城市的发展脉络中,深深埋下了“逐梦苍穹”的种子。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航空航天事业“破局追赶”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科技攻关不断突破,中国亟需一个国际化平台,向世界展现航空航天领域的自主探索成果;彼时的珠海,虽缺乏大型国际展会经验,却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毅然接过了这一“国家级任务”,开启了一段“城展共兴”的征程。就是这样一场“从零开始”的展会,在近30年间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室内展览面积从8000平方米拓展至超12万平方米,参展国家和地区从25个增至40多个,参展企业突破1000家,成交额从20亿美元飙升至400亿美元,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跃升,成功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依托中国航展的资源集聚效应,珠海航空产业园落地生根,航空工业通飞、摩天宇、翔翼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不断壮大,“珠海智造”从航展观众变身“参展主角”——“鲲龙”AG600在这里总装下线,“珠海一号”卫星星座从这里迈向太空,云洲智能无人船从这里走向全球;如今,珠海更创办亚洲通用航空展,迈入“年年有航展”的双展时代,将航展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开拓未来产业空间筑牢根基。

开知名高校异地办学先河:

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珠海的“大学梦”,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文脉。明清时期,凤池、凤山等书院名动岭南;近代,容闳、唐国安等珠海先贤开中国留学教育先河,唐国安更成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然而,历史翻开新篇,直到1998年,珠海的高等教育版图仍是一片空白。

1998年5月,暨南大学在珠海设立教学点,为港澳学子敞开求学之门,也悄然点燃了珠海的“大学火种”。彼时,珠海市委、市政府以“注重引进,追求所在,所在即是拥有”的开放理念,将“特区+高校”确立为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一时间,各大高校校长纷至沓来。1999年9月11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正式落子唐家湾。这开创性的异地办学模式,立即吸引了全国教育界的目光。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成功落地,如同投石入湖,引发持续的涟漪效应,让珠海尝到了“招校引智”的甜头。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奠基;2002年,吉林大学珠海校区签约;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成立,成为首所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短短十年间,10所高校落户珠海,在校生一举突破10万人。

高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与“孵化器”,如何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撑?珠海与高校携手,不断谱写改革新篇:2019年4月,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转设为珠海校区,与校本部同水平、同标准办学,珠海自此拥有了第二所985高校。2024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调整定位,以“高于本部、快于本部、优于本部”的标准开启建设,珠海自此坐拥三所985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迎来2025级本科新生,这也是该校迎来的首届在珠全过程培养本科生。

如今,珠海正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三所985大学、一所211大学在此汇聚,10所高校在校生超14万,985高校数量位居广东首位——这组耀眼数据的背后,折射出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更是特区建立45年来,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协奏曲的生动注脚。

率先实行12年免费教育:

为全国教育发展提供“珠海经验”

2007年,珠海在全国率先推出12年免费教育政策,不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和学费,更将免费教育的覆盖范围延伸至高中阶段,每年投入近2亿元财政补贴。这一开创性举措,成为珠海教育改革创新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珠海经验”。

以12年免费教育政策为起点,珠海的教育创新形成了“破冰-扩容-提质-协同”的清晰脉络。近年来,在破解入学难问题方面,珠海实施学位攻坚行动,基础教育学位较攻坚前增长近40%,显著增强我市公办基础教育学位的供应,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全域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两项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在惠民服务方面,课后服务覆盖20万学生,81.9%的公办幼儿园提供晚托和暑期服务……

珠海的教育创新形成了“破冰-扩容-提质-协同”的清晰脉络。

2007年珠海实施12年免费教育政策首年,财政投入超1.97亿元补贴,其中高中阶段补贴达9521.8万元,惠及数万名学生。

珠海孤身破冰的勇气很快激起千层浪。该政策实施次年,广东两会现场多名代表委员呼吁推广珠海经验,实现高中免费教育覆盖全省。这股改革激流也持续蔓延至其他省市,陕西、青海等地相继探索延长免费教育年限,形成了地方实践促进国家政策优化的生动样本。

珠海的首创价值在更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持续发酵。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提交《试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建议》,并将珠海等城市的成功实践作为核心论据,明确指出“国家财政实力与地方试点经验(如珠海)已为全国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力陈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2年覆盖全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文字:张景璐 佘映薇 钟夏 余沁霖 张伟宁 陈颖 康振华 图片:钟凡 吴长赋 李建束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