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一片红叶的教博会旅程:从“小香山”到珠海的教育对话
文 / 刘洋
一、见证:那年深秋,红叶与童第周的相遇
记得第四届教博会的珠海会场,我在“乡村教育创新”展区驻足许久。展柜里陈列着浙江一所乡村小学的《四季农事笔记》,孩子们用蜡笔记录插秧、摘柿的过程,旁边标注着:“原来爷爷说的稻穗弯腰才会丰收,和科学课学的植物向光性是一回事!”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我校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每年秋天,总有孩子追问“为什么叶子会集体变黄”,而我们的“小香山”课程,正需要这样扎根土地的教育叙事。
转角处的“科学家童年”展区更触动我。泛黄的照片里,少年童第周在月光下解剖蛤蟆卵,玻璃皿里的卵粒清晰可见。解说词写着:“好奇心是科学的种子,教育者要做守夜人。”这让我想起之前我校三年级学生在香山发现“红叶变色时间差”,当时科学组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带着孩子们连续三周测量光照、湿度,最终得出“阳面叶子先变红”的结论。童第周的月光与香山的红叶,在教博会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畅想:今年之约,当红叶遇见AI“香山精灵”
看到第七届教博会的邀请函时,我校“小香山”课程正面临新挑战:如何让地域资源与未来教育接轨?我期待在珠海遇见这样的创新。
1.“AI+自然教育”的“双螺旋”
我希望看到有团队开发“香山精灵”AI助手,能识别200余种香山植物,用童声讲述“红叶为什么会跳舞”;更期待这个AI助手能链接西藏的青稞、浙江的茶园,让孩子们在虚拟空间里完成“中国植物地图”的共创。
2.教师成长的“数字年轮”
我向往一种教师发展系统,像记录树木年轮一样,自动生成“课程创新图谱”。比如,语文教师的“红叶诗词课”,可以关联科学组的“叶片结构”、美术组的“叶脉拓印”,形成可视化的五育融合路径,让跨学科不再是口号。
3.乡村教育的“云根”计划
我盼着教博会能搭建“城乡学校根系联盟”,每个城市学校认领一棵“乡村教育树”。我校愿与西藏的小学共建“云端香山”,让西藏孩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参与香山红叶节;我校学生也能在线“云插秧”,见证青稞从青苗到金黄的全过程。
三、尾声:红叶不老,教育长青
此刻,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从教博会带回的“茶园观察手账”——那是浙江乡村小学教师分享的学生作品,纸页间还夹着一片干燥的龙井茶叶。当时那位教师随手从展台上取来,笑着说:“带一片我们的自然教材,说不定能给你们的‘小香山’课程添点儿想法。”
窗外的银杏又开始泛黄,像极了“茶园观察手账”里那片龙井茶叶的颜色。我忽然明白,教博会最珍贵的不是展台的大小,而是这种“你给我一片叶,我还你一树秋”的教育联结——从隔着屏幕汲取灵感,到如今想把自己的实践变成他人的参考,红叶会落,但藏在叶片里的教育热情,永远长青。
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相遇。从香山到珠海,从红叶到茶园,教博会让每一个教育者看见:最好的创新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土地,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与联结中。
作者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从事管理工作十余年,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与品牌化发展,提升了办学品质。获第九届大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获评济南市首届“身边好老师”、济南市优秀志愿者。主持、参与十余项省级、市级课题研究。
第七届教博会官方报名通道已经开启,观众、媒体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参会。
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一片红叶的教博会旅程:从“小香山”到珠海的教育对话
文 / 刘洋
一、见证:那年深秋,红叶与童第周的相遇
记得第四届教博会的珠海会场,我在“乡村教育创新”展区驻足许久。展柜里陈列着浙江一所乡村小学的《四季农事笔记》,孩子们用蜡笔记录插秧、摘柿的过程,旁边标注着:“原来爷爷说的稻穗弯腰才会丰收,和科学课学的植物向光性是一回事!”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我校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每年秋天,总有孩子追问“为什么叶子会集体变黄”,而我们的“小香山”课程,正需要这样扎根土地的教育叙事。
转角处的“科学家童年”展区更触动我。泛黄的照片里,少年童第周在月光下解剖蛤蟆卵,玻璃皿里的卵粒清晰可见。解说词写着:“好奇心是科学的种子,教育者要做守夜人。”这让我想起之前我校三年级学生在香山发现“红叶变色时间差”,当时科学组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带着孩子们连续三周测量光照、湿度,最终得出“阳面叶子先变红”的结论。童第周的月光与香山的红叶,在教博会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畅想:今年之约,当红叶遇见AI“香山精灵”
看到第七届教博会的邀请函时,我校“小香山”课程正面临新挑战:如何让地域资源与未来教育接轨?我期待在珠海遇见这样的创新。
1.“AI+自然教育”的“双螺旋”
我希望看到有团队开发“香山精灵”AI助手,能识别200余种香山植物,用童声讲述“红叶为什么会跳舞”;更期待这个AI助手能链接西藏的青稞、浙江的茶园,让孩子们在虚拟空间里完成“中国植物地图”的共创。
2.教师成长的“数字年轮”
我向往一种教师发展系统,像记录树木年轮一样,自动生成“课程创新图谱”。比如,语文教师的“红叶诗词课”,可以关联科学组的“叶片结构”、美术组的“叶脉拓印”,形成可视化的五育融合路径,让跨学科不再是口号。
3.乡村教育的“云根”计划
我盼着教博会能搭建“城乡学校根系联盟”,每个城市学校认领一棵“乡村教育树”。我校愿与西藏的小学共建“云端香山”,让西藏孩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参与香山红叶节;我校学生也能在线“云插秧”,见证青稞从青苗到金黄的全过程。
三、尾声:红叶不老,教育长青
此刻,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从教博会带回的“茶园观察手账”——那是浙江乡村小学教师分享的学生作品,纸页间还夹着一片干燥的龙井茶叶。当时那位教师随手从展台上取来,笑着说:“带一片我们的自然教材,说不定能给你们的‘小香山’课程添点儿想法。”
窗外的银杏又开始泛黄,像极了“茶园观察手账”里那片龙井茶叶的颜色。我忽然明白,教博会最珍贵的不是展台的大小,而是这种“你给我一片叶,我还你一树秋”的教育联结——从隔着屏幕汲取灵感,到如今想把自己的实践变成他人的参考,红叶会落,但藏在叶片里的教育热情,永远长青。
教育本就是一场漫长的相遇。从香山到珠海,从红叶到茶园,教博会让每一个教育者看见:最好的创新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土地,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在每一次真诚的对话与联结中。
作者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六里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从事管理工作十余年,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与品牌化发展,提升了办学品质。获第九届大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获评济南市首届“身边好老师”、济南市优秀志愿者。主持、参与十余项省级、市级课题研究。
第七届教博会官方报名通道已经开启,观众、媒体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参会。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