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博会”征文集萃|教博会后,我的英语课堂变了

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教博会上的烛光——我与教博会的书法教育情缘

文 / 张鑫

作为一名沉浸在字母与语法中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一度认为,教育创新是理科和科技教师的舞台。几年前,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参加了第五届教博会。那段经历,于我而言,不啻于一场教学观念上的“地震”,彻底重构了我对英语教学价值的理解。

一、从“哑巴英语”到“自信表达”,教博会让我看见语言的生命力

我的困惑源于课堂上的“沉默”。孩子们可以熟练完成选择题,却很难就一个简单的话题进行一分钟的连贯表达。“哑巴英语”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

在教博会一个关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展台上,我看到了打破这堵墙的可能。一个小组展示了一个名为“用英语讲述中国非遗”的项目。学生们不仅研究了皮影戏、二十四节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组成了“小小导览团”,用流畅而自信的英语,向过往的中外参观者介绍这些文化瑰宝。他们的语音或许并不完美,但眼神中的自信、肢体语言的从容,以及那种分享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具有震撼力的。

那一刻,我仿佛被击中了。英语不是试卷上的“ABCD”,而是沟通、表达与文化交流的“活工具”。教博会让我亲眼见证,当学习与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对象相结合时,语言便被赋予了灵魂。我拍下了一个小女孩正微笑着向一位外国友人介绍皮影戏部件的照片。这张照片至今是我的电脑桌面,它时刻提醒我:我的课堂,是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还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用英语看世界的窗?

二、从“观望”到“共创”,教博会给我一个链接世界的支点

深受触动的我,回到学校便开启了“课堂革命”。我抛弃了孤立的单词背诵和课文翻译,开始设计驱动性问题,围绕“如何为学校设计一款面向国际姐妹学校的文化介绍手册?”这一主题,开始了全新的单元学习。学生们需要团队合作、收集资料、撰写英文文案、拍摄剪辑视频,最终的产品将真正寄送给国外的伙伴。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学生的改变是惊人的。为了写出地道的英文介绍,他们主动查资料、研究外网上的类似文本;为了拍摄视频,他们反复练习发音和仪态。他们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用英语做事”。

基于这次成功的实践,我在第六届教博会上申请了一个小型工作坊,分享“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我从一名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在台上分享的时刻,而是会后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拉住我,激动地说:“张老师,您的分享太及时了!我一直觉得英语课就该活泼些,但不知道从何下手。您给的案例和框架,我回去就能试着用!我们那儿的孩子没见过外国人,但可以给隔壁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啊!”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博会最深层的温暖与力量。它消除了地域和资源的隔阂,让渴望改变的灵魂在此相遇、互助。教博会给了我一个支点,让我撬动的,不再是自己的课堂,还有远方同行者的梦想。

三、从“语言课”到“赋能器”,与教博会共育未来世界公民

如今,我的课堂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模样。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模拟联合国”,学生们代表不同国家,就“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进行全英文的辩论与磋商。他们研究(research)、起草文件(draft)、谈判(negotiate)、建立共识(build consensus)。语言,在这里成为思考、辩论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而这也正是我对“未来教育”和教博会的畅想。我心中的未来英语课堂,应如“教育全球视野”所描绘的,是一个微型的“全球村落”,是学生安全体验文化碰撞、建立国际理解、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第一站。教师的角色,将从语言教练(language coach)转变为全球议题的引导者(global guide)和跨文化沟通的引导师(facilitator)。

对于第七届教博会,我怀着极大的期待。我特别希望能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板块,看到更多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我渴望看到AI如何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沉浸环境,如何成为每个学生的AI语伴;我更希望遇见那些致力于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创新力量,而不仅仅是更快记单词的软件。

今年11月,我将再次奔赴珠海。这一次,我既是去汲取,也是去分享。我会带上学生们在“模拟联合国”项目中的精彩视频和反思日志,去教博会这片教育的海洋中“换水”,与全国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如何将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打造为通向未来、连接世界的窗口。   

我期待着,在第七届教博会上,与更多心怀世界的教育同行者相遇。

作者简介

张 鑫

安徽省濉溪县新城中心学校南校区教师。教学论文获市级推荐,指导学生获省级读书创作活动优秀奖及市级征文一等奖,多次承担县级公开课。

第七届教博会官方报名通道已经开启,观众、媒体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参会。

编辑:王朝辉 责任编辑:帅云
“我与教博会”征文集萃|教博会后,我的英语课堂变了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 2025-11-12 16:37

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教博会上的烛光——我与教博会的书法教育情缘

文 / 张鑫

作为一名沉浸在字母与语法中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一度认为,教育创新是理科和科技教师的舞台。几年前,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参加了第五届教博会。那段经历,于我而言,不啻于一场教学观念上的“地震”,彻底重构了我对英语教学价值的理解。

一、从“哑巴英语”到“自信表达”,教博会让我看见语言的生命力

我的困惑源于课堂上的“沉默”。孩子们可以熟练完成选择题,却很难就一个简单的话题进行一分钟的连贯表达。“哑巴英语”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

在教博会一个关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展台上,我看到了打破这堵墙的可能。一个小组展示了一个名为“用英语讲述中国非遗”的项目。学生们不仅研究了皮影戏、二十四节气,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组成了“小小导览团”,用流畅而自信的英语,向过往的中外参观者介绍这些文化瑰宝。他们的语音或许并不完美,但眼神中的自信、肢体语言的从容,以及那种分享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具有震撼力的。

那一刻,我仿佛被击中了。英语不是试卷上的“ABCD”,而是沟通、表达与文化交流的“活工具”。教博会让我亲眼见证,当学习与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对象相结合时,语言便被赋予了灵魂。我拍下了一个小女孩正微笑着向一位外国友人介绍皮影戏部件的照片。这张照片至今是我的电脑桌面,它时刻提醒我:我的课堂,是让学生在题海中挣扎,还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用英语看世界的窗?

二、从“观望”到“共创”,教博会给我一个链接世界的支点

深受触动的我,回到学校便开启了“课堂革命”。我抛弃了孤立的单词背诵和课文翻译,开始设计驱动性问题,围绕“如何为学校设计一款面向国际姐妹学校的文化介绍手册?”这一主题,开始了全新的单元学习。学生们需要团队合作、收集资料、撰写英文文案、拍摄剪辑视频,最终的产品将真正寄送给国外的伙伴。

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学生的改变是惊人的。为了写出地道的英文介绍,他们主动查资料、研究外网上的类似文本;为了拍摄视频,他们反复练习发音和仪态。他们不是在“学英语”,而是在“用英语做事”。

基于这次成功的实践,我在第六届教博会上申请了一个小型工作坊,分享“项目式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我从一名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在台上分享的时刻,而是会后一位来自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拉住我,激动地说:“张老师,您的分享太及时了!我一直觉得英语课就该活泼些,但不知道从何下手。您给的案例和框架,我回去就能试着用!我们那儿的孩子没见过外国人,但可以给隔壁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啊!”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教博会最深层的温暖与力量。它消除了地域和资源的隔阂,让渴望改变的灵魂在此相遇、互助。教博会给了我一个支点,让我撬动的,不再是自己的课堂,还有远方同行者的梦想。

三、从“语言课”到“赋能器”,与教博会共育未来世界公民

如今,我的课堂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模样。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模拟联合国”,学生们代表不同国家,就“全球气候变化”议题进行全英文的辩论与磋商。他们研究(research)、起草文件(draft)、谈判(negotiate)、建立共识(build consensus)。语言,在这里成为思考、辩论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而这也正是我对“未来教育”和教博会的畅想。我心中的未来英语课堂,应如“教育全球视野”所描绘的,是一个微型的“全球村落”,是学生安全体验文化碰撞、建立国际理解、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第一站。教师的角色,将从语言教练(language coach)转变为全球议题的引导者(global guide)和跨文化沟通的引导师(facilitator)。

对于第七届教博会,我怀着极大的期待。我特别希望能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板块,看到更多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我渴望看到AI如何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沉浸环境,如何成为每个学生的AI语伴;我更希望遇见那些致力于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创新力量,而不仅仅是更快记单词的软件。

今年11月,我将再次奔赴珠海。这一次,我既是去汲取,也是去分享。我会带上学生们在“模拟联合国”项目中的精彩视频和反思日志,去教博会这片教育的海洋中“换水”,与全国的同行们一起,探讨如何将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打造为通向未来、连接世界的窗口。   

我期待着,在第七届教博会上,与更多心怀世界的教育同行者相遇。

作者简介

张 鑫

安徽省濉溪县新城中心学校南校区教师。教学论文获市级推荐,指导学生获省级读书创作活动优秀奖及市级征文一等奖,多次承担县级公开课。

第七届教博会官方报名通道已经开启,观众、媒体可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填写信息报名参会。

编辑:王朝辉 责任编辑:帅云